金鑫:从“奔赴延安”到“以人民为中心”——延安文艺座谈会影响下的延安美术(图文)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的指引下,延安代表着中国的希望和进步的新方向,一大批美术工作者满怀朴素的热情相继从国统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他们有的是受党组织的派遣,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延安的仰慕心情投奔光明而来”。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曾接受过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也不同程度受到“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与“左翼美术运动”的影响,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但从思想上来看,部分美术工作者仅是在革命和救亡两个思想意识层面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美术工作具体是要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特别是有一部分美术工作者在参加革命的同时,把一些小资产阶级的不良风气带到了延安,对于工农兵群众“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并且“他们是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的”。针对延安文艺界暴露的多种问题,中共中央于1942年5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延安美术工作的影响意义重大,促使后来延安美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了延安美术发展的分水岭。本文以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美术界代表及其作品为对象,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影响下的延安美术。
一、自身的革命化改造:从“艺术家”到革命的“文艺战士”
全面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的美术工作者中,大多数人是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或在部队的宣传队、报社及边区文化宣传部门工作,也有部分人是在陕北公学等党的教育机构接受系统培训。这些美术工作者中有很多人都参加过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也有不少人接受过北平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等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受西方美术影响较深。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来到延安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和社会声誉,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国统区已经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多是一些服务于统治阶级上层和少数精英阶层的美术作品。来到延安后,不少人在思想上仍是热忠于西方现代派绘画,崇拜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著名画家,创作的美术作品中大部分是讽刺社会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有一些是暴露黑暗、批评和反映革命内部矛盾的作品。画家蔡若虹曾回忆当时有些美术工作者的状态是:“衣服是工农兵,思想不是工农兵!”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个人立场和阶级观点不同,从而导致对自我主体身份没有清醒的认识。这说明部分美术工作者还没有弄清楚“我是谁”的问题,还没有完全与工农兵群众站在一起,也没有站在民族和革命事业发展的立场上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的讲话首先就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和态度问题。许多美术工作者虽然是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来到延安,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变,没有完全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进行文艺创作,他们必须在自身的立场、态度、思想等方面,将自己从来到延安之前的所谓“艺术家”转变成为党领导下为革命而斗争的“文艺战士”。需要强调的是,革命的“文艺战士”同样也是艺术家,而这样的艺术家是在自身思想和立场发生了重要转变后的艺术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与来到延安之前的带有小资产阶级及其他思想的“艺术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