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聊聊《流浪地球2》:电影是“眼睛吃的涮羊肉,心灵喝的二锅头”
01
关于《流浪地球2》,应该说两句话:
第一句话,它表明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平,在制造视觉奇观方面,已经足以和好莱坞并驾齐驱!
如大家所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就是说,中国炸鸡味道,已经一点也不输于美国炸鸡了,而且,因为照顾了中国观众的口味,它甚至比美国炸鸡更好吃。
我们应该为这一进步感到自豪。因为电影首先是诉诸于观众感官的,“好看”是第一步,不好看,电影承载的价值观也就从无从谈起。
美国商业电影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艺术电影两大潮流百年竞争,前者始终压后者一头,甚至在法国本土也能攻城略地,原因就在于比后者“好看”。
“电影是眼睛吃的冰淇淋,心灵坐的沙发椅”,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今天,电影更是用眼睛大快朵颐的涮羊肉,用心灵痛饮的二锅头——过春节嘛,经过了三年艰苦抗疫的老百姓需要一顿视觉大餐,需要不醉不归,他们也应该得到这些。
制造视觉奇观,刺激感官,曾是好莱坞横扫世界的独门秘籍,现在我们也学会了,这就具备了和好莱坞争一日之短长的基础。
这一成就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中国电影人勉之哉!
02
第二句话,《流浪地球2》也反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症候,或者问题。
这也包括两点:
1、好的科幻片,要有一点真正新的、前沿的“幻想”,比如反映最新的物理学、天文学成就,或者有一点“出人意料”的东西,但这部电影里基本没有,影片里面涉及到的“幻想”——无论是行星发动机、摧毁月亮、以及把人的意识下载到电脑——我们在《流浪地球1》或好莱坞的科幻片中都见识过了,不算新鲜。
那么,好的科幻片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言难尽,不妨举个例子。
1972年,苏联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摄的《飞向太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环绕索拉里斯星球上的航天站发生了种种诡异事件,心理学家凯尔文前去调查,结果居然遇到了自己已经死去十年的妻子。
后来,他发现航天站上的其他人或者其他类人体,都是索拉里斯星球的大洋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皮层之后派出来的实验品。
《飞向太空》警示人类:外太空的智慧生命,很可能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
刘慈欣的《三体》展示了不错的想象力,但“三体人”其实还是“人”,所以他们想占领地球,“三体人”的行为方式和当年搞“三光”政策的侵华日军差不多,也许日本和侵华日军就是刘慈欣想象“三体星”和“三体人”的模版。
但是,索拉里斯星的智能体直接就是大洋,甚至连地球意义上的生命都不一定能算,而且,直到最后人类跟索拉里斯大洋也没能建立起任何有效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