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年会不能停》:新左翼电影及其困境
01
1949年9月16日,新中国成立前夜,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主席撰写的社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六评白皮书》。
在这篇高屋建瓴的评论名篇中,毛主席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到: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毛主席关于“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的判断,奠定了新中国在对待“人”的问题上的基调。终其一生,毛主席都在致力于人的彻底解放,致力于唤起人的主体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毛主席都认为可以从人民那里找到答案,都可以沿着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相信群众的路径得到解决。
当然,人是分为阶级的,毛主席并没有忽略这一点,他特别重视工人阶级的作用。
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斩钉截铁地指出: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虽然在同一时期,党内也出现了争论,即恢复国民经济,究竟主要靠工人阶级,还是靠资产阶级?有人甚至提出“剥削有功”,在毛主席表明态度之后,争论很快有了答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依靠工人阶级”的立场贯彻始终,也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解放了的工人阶级,为了恢复生产,抢修桥梁,支援前线,争相献计献策,主动加班加点,表现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创造性,在同一时期的一系列影片《无穷的潜力》《光芒万丈》《走向新中国》等,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文G期间摄制、上映的工业题材影片《沸腾的群山》《火红的年代》《创业》,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能够爆发出怎样惊人的创造力!
这一时期,把工人当成包袱、累赘,用下岗的方式将其抛弃,是不可想象的。
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八十年代后,随着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的普遍推行,“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当时代的主题词从“工人是工厂的主人”,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大锅饭养懒汉”的舆论也被制造并且流行起来了。
这一时期的电影、文学作品,对这样的变化有及时的反映,比如《乔厂长上任记》《血总是热的》等。
事情的变化是以令人习焉不察,温水煮青蛙的节奏逐步实现的——一开始还仅仅是用“浮动工资”、“奖金”等来刺激“懒汉”们勤快起来,到了九十年代,就直接开始“减员增效”、 “下岗改制”了。
那时的怪现象是:全民企业一夜之间都没钱了。是真的效益问题还是人为制造的问题,至今是个谜。
机械厂工人进行抗争,似乎已经完全遗忘了这段社会主义“前史”,他们不再为夺回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而斗争,而只为了保住受剥..削的地位而愤怒、焦虑、甚至哭泣。
一一一 抽调了无产阶级主体性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为人民服务”,于是由无产阶级先进部分演变成了封建官僚买办权贵资本体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中间,这些西化精蝇们日夜不停的在为所谓的执..政.党更换思想文化中的工具软件和操作系统。就像老田总结的那样,完全忘记掉先锋队唯一的主营业务:工农联盟劳动阶级的政.治领..导权。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赋予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一一一 优秀国营企业的主人公文化可以将问题压缩到最低。之外。全民所有制企业最大的优势是矩阵体系-阵列前行的。整个文化-管理体系,可以出自所谓企业家能人主导试错,可以三结合,也可以是从属于无产阶级文化体系的专业子系统-既专门的生产服务科研院所提供完整的系统管理方案,体现大生产大协作大平台大保障的系统工程威力。相比较所谓第三方管理咨询机构为华为提供的美式管理方案,或美团的平台管理系统,既可以避免资本私有化的弊端,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主人翁阶级完全有主动选择有效互动反馈完善受系统内在约束的相应机制。所以只要思路对,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天地宽广,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