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年会不能停》:新左翼电影及其困境


  01

  1949年9月16日,新中国成立前夜,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主席撰写的社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六评白皮书》。

  在这篇高屋建瓴的评论名篇中,毛主席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到: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毛主席关于“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的判断,奠定了新中国在对待“人”的问题上的基调。终其一生,毛主席都在致力于人的彻底解放,致力于唤起人的主体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毛主席都认为可以从人民那里找到答案,都可以沿着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相信群众的路径得到解决。

  当然,人是分为阶级的,毛主席并没有忽略这一点,他特别重视工人阶级的作用。

  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斩钉截铁地指出: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虽然在同一时期,党内也出现了争论,即恢复国民经济,究竟主要靠工人阶级,还是靠资产阶级?有人甚至提出“剥削有功”,在毛主席表明态度之后,争论很快有了答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依靠工人阶级”的立场贯彻始终,也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解放了的工人阶级,为了恢复生产,抢修桥梁,支援前线,争相献计献策,主动加班加点,表现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创造性,在同一时期的一系列影片《无穷的潜力》《光芒万丈》《走向新中国》等,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文G期间摄制、上映的工业题材影片《沸腾的群山》《火红的年代》《创业》,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能够爆发出怎样惊人的创造力!

  这一时期,把工人当成包袱、累赘,用下岗的方式将其抛弃,是不可想象的。

  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八十年代后,随着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的普遍推行,“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当时代的主题词从“工人是工厂的主人”,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大锅饭养懒汉”的舆论也被制造并且流行起来了。

  这一时期的电影、文学作品,对这样的变化有及时的反映,比如《乔厂长上任记》《血总是热的》等。

  事情的变化是以令人习焉不察,温水煮青蛙的节奏逐步实现的——一开始还仅仅是用“浮动工资”、“奖金”等来刺激“懒汉”们勤快起来,到了九十年代,就直接开始“减员增效”、 “下岗改制”了。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