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旅游与旅游文学
不论将“旅游文学”定义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还是归纳为古已有之的文学范畴,我们都可将之视为一种依托于人类的旅游行为而产生的文学,当然也可以说是文学在旅游领域的延伸。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旅游时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类远行能力的提高,加上消费社会的宣传诱导,旅游成了当代人类生活内容的重要构成之一。
不过大多数人其实并未去深思,“到底什么是旅游”和“应该怎样旅游”。大多数服膺于现代秩序的良民,只是依约付款,把自己交给旅行社,然后让自己的身体被人家按照组织程序,运载到某些地方进行了某些规定动作而已。
有人调侃当今的旅游是“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旅游,可能还不如高卧家中看电视里的旅游节目,因为旅游节目会更精炼地传达给你那些普适性的关于旅游胜地的知识,使你能够侃侃而谈胜过亲历。
而要想创作出真正具有“旅游”精神的文学,就必须对“旅游”这一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样是生命,动物为什么不旅游?老虎在山上呆烦了,为什么不想到海边去逛逛?大雁寒来暑往,征程漫漫,但那并非旅游,那是这种飞禽生存的需要。可见“旅游”的核心在于“游”,其最高境界可能就是庄子的“逍遥游”,普通境界也应该达到“游山玩水”。这是针对个体而言,那么作为整体的人类,为何要进行超越基本生存需要的旅游呢?因为人是“符号动物”,人是通过符号来征服世界的。旅游到某处,那个地方便在旅游者心中成为一个符号,被放到“去过了”的档夹中,人们从中体验的是一种征服世界的愉悦感。
人类是依靠“ 想象” 互相连接起来的。东北虎绝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华南虎和马来虎,从而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东北虎”。这是动物与人的不同。似乎尽人皆知,地球上有60多亿人,中国有13亿人。一个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地球人?他并没有逐个看见这13亿人和60亿人,这个认同是如何完成的?地球如此之大,跑遍所有的国家,也不可能看全。
新加坡作家尤今女士是个勤奋的旅游者,她跑过80 多个国家,但她也只是跳跃在每个国家的某些点上,那个国家的多数人和多数地方她也是见不到的。但是她通过如此之多的跳跃,建立了如此之多的“想象生长点”,这样她的想象就比一般人的要丰富。最终,人类是靠想象“打成一片”,想象完全超乎自己感官接受能力的庞大的族群、国家乃至全人类。
今天各国联合宣扬的这个所谓“地球村”,也是人类借助符号,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这正是人类能够战胜其它动物的最根本原因,动物是通过自己的肉体直接去证实世界,人类在肉体方面跟动物无法相比,人类的伟大在于通过符号征服世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