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说不能迷信“获奖”
昨晚,有位“山月记Q”网友和我聊天(骂我)。我反倒觉得他很可爱。年轻人,偏激一点,很正常。我喜欢和他聊天。可是他很快就把我拉黑了。这就意味着他不骂我了。他说他要去骂另外一个“左棍”。
但是,我还是想和他聊聊,为什么小说不能迷信“获奖”?
因为文学的奖项不像自然科学的奖项。自然科学奖项的标准是客观的,而文学的标准是主观的。
西方的价值观和我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的文学一定要去适应他们的价值观,那我们就会失去民族文学的“主体性”了。这怎么能行呢?文学奖与和平奖、经济奖都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经济搞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奖。只要谁的理论能够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那就一定能获经济奖。你要是做出了对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有利的事情来,那就一定能得和平奖。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们迷信那玩意干什么?
具体到莫言来说。为什么颂明一定要坚持怼莫言呢?因为莫言文学对汉语文学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从文字、文风到人物塑造。其个人的创作态度极具投机性,文学水平也是一般化。如果只是单篇看,他写的都是变态人物,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形。莫言是把现实人物加以丑化夸张之后捏合成了小说人物,而且文风阴暗,文字龌龊,内容高度“政治化”,热衷于使用政治敏感词以表示其“政治态度的极端”。要是把他的作品放在一起参照着看,他的小说人物都是概念化的。我完全不是扣帽子,而是从事实出发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比方说他的著名《透明的红萝卜》,气氛压抑、政治影射,是莫氏文风的典型代表。我怕惹上“侵犯版权”的麻烦不能复制他的原文,好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希望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把他的这篇名著与颂明附后的两篇拙作《透明的胡萝卜》和《将军山渡槽和来福》对比着读一下,就会完全明白了。
莫言这样的小说允许不允许存在呢?
我想是允许的,但不宜作为主流文学存在。作为三流文学,让有鉴别能力的成年人读,没啥大事。让小孩子去读危害就大了。现实的情况是有人(包括官方),都把莫言捧得太高。因此老百姓就要说话了。论码字水平,莫言就是和颂明比那差得也不是一星半点,何况现实中真正的高人太多了。你把莫言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别人就不会说什么了。
【附录】
透明的胡萝卜
颂明
一
当时我们都是叫胡萝卜的,而不是叫红萝卜。红萝卜也是有的,用我们的话说那是辣萝卜的一种,个挺大,有小孩的小腿肚那么粗那么长。胡萝卜个小,小的只有指头粗细。
1960年至1963年,我在蓼城一小读书。这4年间,胡萝卜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