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明:莫言演讲三套路(颂明虚拟演讲三)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然而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这里所包含的深奥的哲理,对于文学的创作与阅读欣赏也是同样适用的。
关于创作,我将在另外的“演讲”中专门讨论,这里只谈阅读欣赏。
无论你怎么理解“哈姆雷特”,都不能脱离原作品中的形象去理解。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目光敏锐、思考深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复仇心理然而又优柔寡断等等。如何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哈姆雷特的性格呢?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把哈姆雷特放在剧中的环境、情节中加以“解剖”,从各种人物的关系中理清他的情感脉络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其人物性格了。
这就是我所主张的“解剖阅读法”。
中国古代有个语言《庖丁解牛》,原本是讲养生之道的,同时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如果我们抛开它的寓意,单单从“解剖阅读”的角度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开始读的时候,你的眼里看到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解剖之后,你看到就是文章各个部分以及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筋脉经络而不是完整的文章了,你的情感依照文章自身的“天然结构”而活动,对文章自然也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
假如你真的能够对他所有的演讲都加以“解剖”的话,你一定能够发现,莫言的演讲无非是“三套路”,或者叫作“三大块”:
一是,拉进与听众的距离。
二是强占道德制高点(自我封神)。
三是否定新中国文学。
以莫言在德国的演讲为例,
开始,莫言以遵夫人之命买了德国产高压锅来讨好听众,拉近了与德国听众的感情。
然后提出了“文学四超越”的标准: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
显然,莫言是在说自己的文学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价值的“四超越”文学。这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了。
最后,他就毫不掩饰地诋毁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文学了。
莫言全部106篇演讲无不是这“三套路”变化组合的展现,再无新鲜内容。莫言在文学理论上毫无建树,完全是东扯葫芦西扯瓢的废话,而且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荒诞不经。具体的容我在下次虚拟演讲中再逐一分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