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春:新电影《志愿军》的“非毛化”模糊了军魂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志愿军“毛泽东化”的胜利,这一点就连武装到牙齿的敌方“联合国军”都认同。但是,当我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和《志愿军:存亡之战》后,却大失所望。该电影的“非毛化”,不但让这部鸿篇巨制的作品失去了红色的“灵魂”,还模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魂”。
据说该电影分“三部曲”,上面所提的片名是其中第一、二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倒是有几个毛主席、周总理的桥段,但是丝毫没有表明毛主席的战略指挥地位。给人的感觉是,这场战争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彭德怀司令指挥的,其“非毛化”立场十分鲜明。开篇就是毛主席乘国际列从苏联返回的桥段,意在讲述战争的背景,但似乎与全篇衔接不大,给人的感觉毛主席在这场战争中作用不大;对于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参战到牺牲的桥段,渲染的也不够多。例如:彭总问李默伊:“你知道刘秘书(毛岸英的军中保密化名)吗?”李答“见过”,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知道是毛主席的儿子,也不能让观众更醒目地知道“刘秘书”到底是谁。还有,毛岸英牺牲后,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励志“教材”啊,为什么不把伟人送子上前线并献出生命的现实,昭示给广大指战员以鼓舞士气呢?对此,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倒是虚构了李默伊、李响和李晓全家入朝参战的桥段。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借助虚构人物淡化伟人呢?观众完全可以这样想的。更让人不解的是,第二部中根本就没有毛主席的桥段,似乎朝鲜的战事皆与毛主席无关了,这是本片最致命的硬伤。
这种硬伤的出现,让宏大场面的战事变得扑朔迷离。无论是奇袭三所里,还是血战松骨峰,以及铁原阻击战,其惨烈程度冲击了观众感官。志愿军单衣薄衫,吃着炒面,拿着简单的武器,踏冰卧雪、趟冰河,抗击武器装备先进我们数倍的联合国军,那种不惧生死,敢于拼杀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影片第一部中,倒是用彭德怀和梁兴初讲的话,做了一个苍白无力的解答:“我们这一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儿子打亦或孙子打,那还是我们打吧”。其实,这段话仅仅是把毛主席力主抗美援朝的初衷诠释了一下,并没有解决志愿军的力量源泉问题。
影片第二部中,有一个桥段一闪而逝似乎是“画蛇添足”,只因为两部电影都没有与这个桥段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如果有的话,笔者倒是觉得,这里所涉及的阶级斗争算是志愿军力量源泉之一。剧中是这样展示的:朝鲜战场上李默伊一家相聚,李告诉儿子和女儿,他们母亲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给杀害的。国共两党之争本来就是阶级斗争,可惜在淡化阶级的如今改革时代,导演们不可能植入“阶级斗争”的内容,致使影片出现了败笔。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与蜷缩台湾的蒋介石反攻大陆野心息息相关,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反侵略正义战争,志愿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很多人都是苦出身,阶级斗争的战火烧到朝鲜,也是他们敢于牺牲的主要力量源泉之一,可惜影片并没有深入阐明这些。还有,志愿军一个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就是出于他们对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崇拜,毛泽东思想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人民子弟兵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