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人口特征 及其形成原因解析
【导读】今日中国,代际分层持续演变。曾被戏谑“一样好事都没赶上”的“80后”似已成为上代人,新新人类“00后”则一举登上时代前台。而夹在中间的“90后”,却显得面目模糊起来。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我国“90后”规模在1.72-1.88亿间(其中独生子女粗算5077-5549万),总人口比重低于“80后”。性别比严重失衡,是“90后”的显著特征。“90后”已经明显城镇化,且受教育程度较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其中“90后”女性文盲率和高等教育比例都高于男性,呈现两极化特征。另外“90后”就业年龄普遍高于“80后”,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就婚恋而言,“90后”初婚年龄推迟,未婚比例高达63.74%,其中男性未婚比例达70.89%。性别失衡导致男性婚姻挤压效应明显,特别是农村地区“90后”男性面临更严峻的“婚恋难”问题。
作者指出,从代际使命看,“90后”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最重要的见证者与奋斗者,不仅决定当下社会活力基本面,更对国家中长期发展起着战略作用:其奋斗精神,决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其价值取向,决定改革中的政治稳定;乃至其婚恋观念,都决定着本世纪中叶的人口结构。全社会有必要对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加以支持和引导。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1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中成长起来的“90后”(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的人口)曾是广为社会诟病的一代人。随着“90后”逐渐步入职场,这一群体在工作上“创新”“自信”“敢想敢干”等正面声音不断增多,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了“90后”再一次向世人展现正能量的机会。
从年龄分层理论上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经历生命过程与社会变迁,这两个过程相互交织,使得个体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年龄阶层。从生命历程角度出发,任一出生队列都会在相似的年龄经历相似的生命事件。同时社会变迁给不同的出生队列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社会变迁越剧烈,该队列在相同年龄阶段与其他出生队列的差异也越大。那么,当前正处于青年时期的“90后”群体特征如何,是否与其他出生队列有着明显差别?哪些社会变迁因素造就了“90后”的特征?对“90后”规模与结构的分析是描绘其群体画像的逻辑起点。
“90后”的规模及其基本结构特征
(一)“90后”规模为1.72亿~1.88亿之间,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