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当代青年何处寻力量?


  导 语

  据昆明广播电视台的视频号报道,10月28日,云南一学院宿舍,学生们在墙上贴上了毛主席画像。无独有偶,当你在短视频平台上随手检索就会发现,除了云南这所学校,全国还有多所大学的宿舍也挂起了毛主席像。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社交媒体上陆续出现的人们在公交、地铁上读毛选的新闻。

  那我们如今该怎么样读《毛选》呢?怎么样通过读《毛选》来认识自身和社会呢?

  老田认为,首先,在传播方式上,我们需要学会用“对方”的语言来讲,运用分析性的语言,减少评价性语言和基于共识的独断性“真理”输出,把潜在对话对象设定为“圈外人”或者中间群众。其次,要避免成为不接地气的纯左,所以要结合实践提高认识。第三,要引入辩证法的视野和方法,不能够停留于静态分析。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同样应该优先关注投入方面,而不是徒劳地想象产出。而我们在今天学习《毛选》就是这样一种有效投入:有利于打破主流文化资本积累的信仰与迷恋,有利于挣脱旧思维的桎梏。就政治现实主义而言,预备好这样的“有效投入”并促成其增长,就是唯一正确的努力方向。
 

老田 :挂毛主席像、读《毛选》,当代青年何处寻力量?


  作者|老田  

  责编|Ripple

  后台编辑|童话

  时至今日,阅读列宁和毛教员的思考,需要恢复其政治维度和实践性。列宁重视的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个问题域,与毛教员重视和实践的“劳动群众的政治领导权”相互校阅,如果没有这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就很难进入革命导师自己的历史与政治场域。

  同时,由于时代氛围的巨变,听众状况也完全不同,今日已经不宜延续其主场讲话风格,需要以“客场讲话”的自觉,基于社会科学语言的从经验上升和说理,放弃曾经的方法论层次的宏观大概念和语言[1],这样,才能够完成与听众的顺畅沟通,同时呈现出毛教员思想对现时代问题的分析与诊断价值。

  01

  需要以“社会科学的语言”

  来进行“客场讲话”:

  换一副有色眼镜来“读活”毛泽东

  从前,马列毛的理论讲述,采用方法论层次的语言,用宏观的大概念结合微观事实,来分析和讲述社会问题,这种方式已经很难被信服。而且,在年轻人看来,马列毛的基本理论都是被充分否定过的[2],其话语体系是陈旧的,因此,想要原封不动地回来是有困难的。

  1980年代之后,特别是大学教育普及之后,随着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引入和普及,并占领高校讲坛之后,意识形态生产的核心领域,发生了一次范式革命,受到这一类社科训练的青年人,已经不再使用和信服运用方法论层次语言去讨论社会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适应社会科学的范式转型需要。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