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潘晓来信】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2025-01-17 839 0
作者: 小镇读书会 来源: 小镇读书会

  【编者按】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本公众号欢迎各位青年人向我们投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起讨论当代青年人的困境与出路。

  投稿邮箱:xiaozhendushuhui@163.com

图片

  我是今年新毕业的本科生,现入职于老家——中部某三线城市的半导体厂,朝八晚八。其实报到前和我们毕业生说的是每周上两天到八点的晚班,分岗以后就宣布把原来的工时给“调整”了。

  只是这样,作为技术员的工友(大多都是孩子们正在上小学的女工)还是挺羡慕我们这些一入职就能当工程师的大学生。我也解释过,其实我们中间,没一个专业对口的,他们还是觉得大学生就应该有潜力,所以应该给予发展空间(这不是反向承认,技术员就是该被吃干抹净么),我不是很喜欢听这话。人,不论任何岁数,更不论他在教育系统中取得的地位,都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但即使不发展,技术员的那种上六休一、朝八晚八,然后才有全勤奖的时制也是我不敢忍受的。

  空闲的时间不仅要用来“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来“浪费”“虚度”

  做很多不知所谓的事情。我大学、高中、初中的同学,有点应试耐性的这会儿估计都在读研、考公吧;我没有,而直接去上班了,父母劝过几次我们家其实不差钱,应该在更能上升的地方多深造深造,但我去上班更多是出于一种对生存方式的选择:面对一个迫近的考试日期,你每一刻的浪费都是不该的、“无价值的”,虽然我可以偷偷或者大胆地虚度光阴,但是没有经济来源还是欠点底气的。

  权啊利啊我也不上道,我觉得他们,嗯,不像“真东西”,没有实感。如果有什么使生活具有实感的事物,那便是“好奇”吧。我至少得知道那些不为上升空间所注目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那种普遍的生活。十几年来,学校告诉我们的是,要拿出十分、至少九分的意志力加入竞争,我不承认所有人都会按那一套来活:他们可能在认知上认为,竞争是对的,但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潜意识、他们的“懒惰”都会反对他在这条窄路上专心致志——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