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如何理解恩格斯的一段重要论述?


  近日,一位重要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一段重要论述即“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然后讲话中做出结论说:“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通过引用恩格斯这段重要论述推论出的具体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恩格斯的这段重要论述在什么背景下讲的,其确切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恩格斯这段重要论述是在其《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章第一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中阐发的,第一段的全文是: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为了说明恩格斯这段论述的科学含义,有必要简要介绍《反杜林论》一书的背景、目的、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思想。书名顾名思义就是对德国当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批判。杜林曾经做过法院见习法官和柏林大学私人讲师。19世纪60年代末写过文章评论刚出版的《资本论》,马克思当时就说杜林根本没有察觉到《资本论》中的崭新思想,恩格斯已经看出杜林的观点是“庸俗经济学”。但当时杜林影响极小,马克思恩格斯根本就没有搭理杜林。70年代以后,杜林突然改信社会主义,出版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方面的三大部头巨著,标榜自己在这三个领域实现了全面和根本变革,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变革,是创新的产物。但实际上这三本书充满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庸俗唯物论、庸俗经济学、伦理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并竭力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该书在当时德国影响很大,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许多领导人包括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不同程度都受到杜林思想影响,倍倍尔写文章甚至赞扬杜林是社会主义方面的“优秀著作”。在这种情况下,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决心“收拾”杜林。这一艰巨任务就由恩格斯承担下来。恩格斯从1876年5月开始一直到1878年7月,最初以论文形式分别刊载于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1878年7月出版单行本,恩格斯写了第一版序言。全书分为三编内容,分别批判杜林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荒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也是恩格斯一生最大部头的一部著作。1880年,该书《概论》部分与第三编一、二章合在一起,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书名在法国出版单行本。列宁把《反杜林论》以及《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本书看做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