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知青——大巴山往事
大巴山一一那是红四方面军的革命根据地,川流不息的仁河从大巴山腹地流经陕西到湖北汉水,最后汇入浩瀚长江。仁河里有城市难以见到的“角角鱼”、“母猪鱼”等罕见鱼种,将其抓住,清水一煮,放上盐和葱花,鲜美之极。大山里物产丰富,天麻、党参、生漆、茶叶、五味子满山遍野;野猪、野鸡、獐子、麂子野味繁多;洋藤(猕猴桃)、葡藤(野葡萄)、榇藤、猫丝瓜随处可见。大巴山早已成为我朝夕向往的地方。
65年10月我上山下乡来到大巴山。汽车从万县经达县、万源翻八台山进入城口地界,汽车足足走了三天。到了城口双河口,已不通公路,离目的地巴山区还有几天的路程,我收拾好行李与前来接我的社员一道前往巴山区。
大巴山深处到处是悬崖峭壁,深沟狭壑。进入峡谷,踏上嵌在崖壁的栈道。头上是一线明亮的蓝天,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河谷。道路极窄,有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行。为了安全,我们一般靠着崖壁行走,每走一步都如同攀爬天梯。
一路同行的“背二哥”,背着喇叭形状的背夹,上面装着沉重的酒、肥皂、洗衣粉等日常用品,手持一种木制的“T”字形拐杖---打杵,脚蹬草鞋,淌着汗、弓着背、手脚着地艰难地向上攀爬。到了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就停下来歇歇脚。“背二哥”歇脚的姿势很有风趣,他们身靠崖壁用打杵在背夹底下一戳,双脚与打杵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同时,大吼一声“嘿”,仿佛一身的疲乏都从这声“嘿”中出尽了。然后,点燃叶子烟悠闲地抽着,其神态好像神仙也不过如此。我好奇地上前与他们搭话,从谈话中了解到大巴山交通十分不便,大山里的物资就靠他们肩挑背磨搬进运出,工作非常艰苦。
途经坪坝镇,一幅红军时期的标语映入眼帘:“打倒刘湘救穷人”、木板房上斗大的墨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标语至今保存完好。看着标语,我仿佛看到了红四方面军当年在大巴山区打土豪、分田地、如火如荼。经过几天的行程,眼前终于豁然开朗,出现了一片开阔地,那就是我落户的地方城口县巴山区。
第二天,我起了一个大早,走出知青点土坯房。只见落户的村子四面环山,清澈见底的仁河水绕村寨缓缓流过,眺望远处,山峦叠嶂,朵朵白云在峰尖上盘旋,夏日里的太阳冉冉升起,把群山峻岭打扮得格外妖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村里的桃树、李树,核桃树果实挂满枝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山野的宁静,我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清晨,村民的房顶升起袅袅炊烟,一股独特的酸香味从村民家中飘出,那是家家煮的酸浆粑。由于大巴山的海拔较高,苞谷日照不足,使其不能完全成熟,村民只好全部收下打成苞谷浆粑放在瓦罐里,放久了,芭谷浆粑发酵形成了独有的酸香味。我来到了队长家;热情好客的队长和妻子招呼我进屋,端上热气腾腾的酸浆粑,我喝了一口,感到格外的香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