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知青——熬战仁河大桥一号桥墩
1973年,大巴山腹地的城口与外界的公路只能通到太和场,县城与太和场之间隔着仁河,县城老百姓的出行及物资的运输,只能冬天搭木桥、夏天靠摆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为了改善县城的交通现状,县政府决定在仁河上修建一座大桥,连接县城和对岸的太和场,从而打通县城与外界的交通瓶颈。
那年冬天,县政府利用农闲和枯水季节,展开了修建仁河大桥的会战,我(巴山区新民公社下乡知青)作为技术能手被征调到建桥工地。在我来之前,大桥的一号桥墩采用沉井方案,因技术和挖掘设备不足,采用人工在沉井里挖掘,沉井内作业面太小(只能容纳2人),无法进行大面积操作,加上河水渗透量很大,造成失败。大桥工程指挥部决定修改方案,跟据实际情况采用大开挖方法进行施工,为此,县政府从各区征调大量劳动力和抽水设备,集中在太和场会战仁河大桥一号桥墩。
仁河大桥一号桥墩位于靠近太和场的仁河河滩上,桥墩坑边10多台柴油抽水机一字排开,十分壮观;河边上用芦席搭建的工棚十分抢眼,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民工(征调的农民、知青;工程处只管吃饭、回当地记工分)。我到工地后被安排在医务室旁边条件较好的一个工棚,放下被包,看着四面通风的工棚,所谓条件较好,只不过睡的不是连框铺和住的人较少而已。和我在一起抽水的有重庆知青、城口知青和本地民工,由于我的抽水经验比较丰富,指挥部任命我为柴油机抽水班的班长,负责指挥柴油机抽水作业。
刚开挖时,河水渗透量较小,抽水工作量也小,柴油机白天工作、晚上停机,工程进度较快,我很轻松。随着桥墩大坑的深挖、河水渗透量逐渐加大,我们抽水班每天天不亮就提前抽水,水抽干后,负责挖掘的民工才能下坑作业。桥墩大坑边上机器的轰鸣声、坑里民工们开挖沙石的嘈杂声,就像一曲曲动听的交响乐,是那么地悦耳动听。随着工程的推进,桥墩大坑越来越深,透水量也越来越大,眼看10余台柴油抽水机已无法满足排水要求,于是工程指挥部从电厂调来了大型电动抽水设备,共同参加会战。
有了大型电动抽水设备的加入,柴油抽水机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利用这个机会我抓紧时间组织人力对柴油抽水机进行维修和保养。有一次,我正在修理机器,突然,在我旁边的一台柴油机发生了“飞车”;修理这台柴油机的师傅吓得脸色煞白、不知所措;我知道,柴油机发生“飞车”后,机器象疯了一样,转速急剧升高,不再受油门控制,处理不好会发生机毁人亡的惨剧。来不及多想,我迅速脱下身上的棉袄,在冷却水中浸湿,急步上前用棉袄包住“飞车”柴油机的空气滤清器,柴油机得不到空气,无法运转,嘎然而止,保住了人员和设备。一场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得到了制止。事后我得到了工程指挥部的表扬。
在会战中,抽水设备连轴运转,经常发生故障。有一次突然发生停电,大型电动抽水设备无法运转,眼看着桥墩大坑里的渗透河水迅速上涨,大坑里的民工纷纷丢下工具向上逃生,情况十分严峻。我立即指挥全部柴油机迅速启动,加大马力抽水,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随着工程的推进,桥墩大坑深度已达10米,抽水机的吸程越来越高,抽水越来越困难,必须降低抽水机的吸程,才能保证抽水机正常工作。我指挥柴油机抽水班人员在坑内向低处调整抽水机的位置,由于坑内的安装位置面积狭小,我大胆地抛弃原来的固定安装方式,将柴油抽水机底座直接安装在与底座面积相同的厚木板上,这样机器占用的面积较小,便于向下随时灵活调整抽水位置,确保了工程的正常进行。
抽水机进入墩坑以后,大开挖也打响了最后的攻坚战,抽水机必须白日夜晚不停的运转,否则渗透河水会迅速上涨,淹没抽水设备,造成工程停摆。为了确保抽水设备的安全,指挥部决定机器不停,挖掘民工分为三班白天夜晚不停地工作。
冬天的夜晚,一号桥墩的工地上被探照灯照得雪亮,民工在寒风中来回穿梭,指挥人员的吼叫声夹杂着机器的轰呜声响成一片,漫天飞舞的雪花被工地火热的场景所融化。当一号桥墩大坑见底时,我已3天3夜未合眼了。
仁河大桥的建成,大大地改善了城口县的交通条件,以后又陆速在仁河上架了几座大桥,使城口县与外界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随着国家高铁战略的布署,城口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西安到万州的高铁将穿越大巴山经过城口县,73年修建的仁河大桥早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城口县政府决定在仁河大桥的旧址上重新修建新的仁河大桥。这就像我们这一代下乡知青,早己退出历史舞台,但美好生活还在继续,社会还将向前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长江后浪推前浪,直奔大海永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