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陶: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2022-01-04 1464 0
作者: 穆陶 来源: 红色文化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持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正气与美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品质。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尤其如此。因为作家艺术家的职业行为——文艺创作,即制造“精神产品”,是有其特殊性的。工人制造机器,人们使用,学会操作就行了;农民种地生产粮食,人们学会蒸煮烹调去吃就行了。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不是作用于人的机体,而是作用于人的灵魂。它那潜移默化的感染能力,能使人向东,也能使人向西;能使人变好,也能使人变坏。因此,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的作用,便有着特殊的意义。作家的政治思想立场,对作家的创作导向与作品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作家与作品,是融为一体的,所谓“文以载道”,所载者,即“人之道”,“社会之道”。什么样的作家,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虽然,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作家观察现实的视角不同,同一事物,张某看到的是红色,李某看到的可能是黑色。由此可知,作家与其作品的关系,是何等的相联相系而不可忽略。因此,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都体现了我党对作家、艺术家的深切关怀和重视。“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金石之言,铮铮之音,足可使作家、艺术家服膺终生,为此奋斗不息。

  正气和美德,有着普泛的意义,也有着“非常”的意义。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在不同历史时代与不同社会制度中,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在那些好听的言辞背后,其实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正气”,是完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以“自由、民主”相标榜,然而由于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与对立,使得社会真正的“正气”与“美德”,不可能在广大劳动人民中得到弘扬。资本家的“道义”是剥削,而工人阶级是接受剥削的,如果不接受剥削,便是“违法”与“捣乱”。你要罢工吗?不行!你要抗议吗?不行!工人阶级的“正气”受到资本家阶级的压制,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公,使得人间“正道”严重变形。由此可见,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道德观。这是它的“非常”之处。

  不同思想立场的作家,绝不会写出“思想性”相同的文学作品。试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站在人民革命立场上,塑造了众多农民英雄形象及其与封建地主阶级英勇斗争的故事,大长了民众的志气,大灭了腐朽封建阶级的威风,千年以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认的文学经典。而俞万春以同一题材写的《荡寇志》,则把这些农民起义英雄写成“大逆不道”的贼寇,必欲杀尽斩绝而后快。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故事素材,却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就在于作家的阶级立场不同,思想倾向不同,爱憎不同,他们自己所认定的“正气”与“美德”也就完全相反,他们走的是不同的人生之路。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文学家,鲁迅与周作人不同,闻一多与胡适不同的根本原因。至于作品语言之色彩,构思之奥窔,流派之异同,则当别论。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