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知青,无怨无悔之七
时空对我们的考验,最为曲折和持续的,是人际关系这所大学校。因为独立与社会两个特别属性,人与人之间如何友好相处,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提高,学问深着哩。
在我所经历的那段风云岁月中,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有雷锋精神所激励,因此,一切为公、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公而忘私、因公废私、先公后私,是主旋律,是正能量,是心灵感应,是时代风尚。那可不是谈天说地喊空口号,而是付诸于革命大家庭每个成员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人与人之间,弘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字当头、克己奉公光荣,私字当头、损公肥私可耻。“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人际关系虽然也会受到旧风俗旧文化遗毒的侵袭,但因为大家都是革命队伍里的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能有效地统一“接受再教育”和“欢迎他们去”的认识,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单位内部在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会结合实际,在和风细雨、实事求是的气氛中,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是化解矛盾,排除阻挠,凝聚精气神,齐心协力地把上级布置的任务完成好,把连队作为自己的家园建设好。
打破平稳的,是国营农场转制为“生产建设兵团”后“大干快上”,大批知青陡然来到,骤然增量,内外环境迅即变化。
先看周边。勐腊县人口不多,民族不少。解放前,人多势众的傣族占据统治地位,沃野良田好山好水都为领主所有,哈尼、苗族、彝族、瑶族等兄弟民族被驱逐到山上林间,承受着多重压迫剥削。解放后,实施民主革命,通过政策导向,这种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民族差别的烙印尚未消失殆尽。享受着资源优势的傣族村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十分富庶。去买甘蔗,老波涛(大爷)放我们进入园内,可以任意挑拣任意吃,吃得撑了,挑拣一根又高有粗的出园,付一毛钱就行。买抛果(柚子)也是这样,小的五分,大的一毛,老咪涛(大娘)从树上摘下来,一块钱装一大网兜。附近的曼会尖、曼会楠、曼降、勐润等寨子,都富得流油,七、八岁的“龙云(女孩)龙寨(男孩)都戴着手表,十四、五岁的男女少年成群结队,进出都骑着自行车,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台缝纫机,这个水平,就是上海城乡也望尘莫及。一九七一年时,我们东滨五队三十八户人家,也就一台缝纫机,四辆自行车,五、六块手表吧,这手表还主要是结婚时新娘子带来的。住在山林间的其它民族,则因为旱涝不均、靠天吃饭而难以自给,有的还得靠返销粮度日。我工作过的哈尼村寨,扎苏板、帕良寨,大多都只有一、二块手表。尽管历史遗留的事实上不平等,导致生活水平有高有低,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民族各过各的,相安无事。一个个寨子内,亲如一家,夜不闭户,根本不必担心抢劫勒索、偷盗欺诈或者假冒伪劣。不过,倘有外来侵犯,则是勇猛强悍,同仇敌忾,必予痛击严惩,绝不会手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