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毛主席对新中国的重大决策?完整的历史过程很重要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了很多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每一件都足够惊心动魄!
随便罗列一下:开国大典、中苏结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三反五反”、“一化三改”、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大跃进等等。这些事情串在一起,基本上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很多事情,我们现在来看是独立的、不相关的、有是非对错的,但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真的可以一一独立出来吗?真的可以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吗?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的征程,不是那么简单的!
1949年开国大典前后,中国依旧战争不断,一直到1950年才真正实现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但这件事情还没有完,蒋介石留在大陆这边的反动分子还有很多,新中国的“镇反”运动依旧比较严峻。可是,国际环境并不允许新生的中国有喘息机会,就连苏联老大哥都想在中国谋点利益,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毛主席第一次访苏,跟斯大林一直谈不拢,关于主权问题,双方互不相让,大半个月没有任何进展,以至于美国直接造谣斯大林软禁了毛主席。后来因为毛主席的坚持,苏联不得不做出让步,这个结盟才勉强成立。
可是,中苏结盟并没有影响到美国实行麦肯锡主义的疯狂步伐,或者说在面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时,美国人的傲慢压根不加掩饰,面对朝鲜战争,美国直接裹挟十六国加入战场。偏偏这个时候,苏联缺席了,所有重担压在了新中国身上,用斯大林的话来说,就是“还没有准备好”。
毛主席当机立断、力排众议,坚持出兵支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打就是三年,硬生生用比美国落后无数倍的武器,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大兵,直接奠定了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这一战,世称中华崛起之战。如果是我们处在毛主席的位置,我们会作何打算,出兵还是退缩?
本就是一穷二白,又经历这些种种,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毛主席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农村,放在解决全国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上,这才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又是反腐,又是改造,怎样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建设搞起来?这是一件非常严峻的事情。
土地改革的初步完成给了毛主席以及党中央很大信心,紧接着就效法土地改革,进行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化三改”进程,拉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序幕。如果说抗美援朝是中华崛起之战,那么“一五计划”就是中华立根之策。
“一化三改”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士气,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普遍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信心。可偏偏有人泼冷水,觉得“左”了,激进了,应该放缓步伐,甚至走一段资本主义的路,与民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