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同与异的思考
[摘 要]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问世,适逢欧洲爆发大规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从1872年德文版到1893年意大利文版,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为《宣言》先后撰写过七篇且五种不同语言版本的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在七篇序言中,既坚持一以贯之的唯物史观,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个别地方要与“实”俱进的异。同与异的辩证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
1847年6月的第一周,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在代表大会上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以恩格斯在1847年10月至11月间用问答体裁初步阐明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共产主义信条》为蓝本,制定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后经恩格斯精心修改,形成了新的《共产主义原理》。是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并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党纲。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研究了整个内容和结构,终成文,即《共产党宣言》,并于转年的2月在伦敦付印。这一《宣言》问世,适逢欧洲爆发大规模工人革命运动,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后人以此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每一个研读《宣言》的学人,首先要读马克思、恩格斯曾为其写过的七篇序言。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一本经典名著如《共产党宣言》一般,有如此多语种、如此快频率的再版序言。后世的学人们完全可以从相继出现的七篇序言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可替代地位。
伴随着工业大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空间范围扩大,从1872年到1893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先后为五种语言版本的《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其中1872年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署名;因马克思于1883年3月18日逝世,这之后1883年和1890年的两篇德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和一年后的意大利文版的五篇序言则只能由恩格斯一人负责完成。从时间上看,《宣言》在半个世纪左右时段内深深扎根到无产阶级当中。在20余年的时间内,七篇序言相继问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空间上看,《宣言》几乎传遍欧洲各国,甚至也到达美洲的部分国家,足见其在不同空间中的普适程度。不同语种的七篇序言通过介绍《宣言》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间的关系,进而总结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这不但对《宣言》原理内容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说明,更丰富发展了《宣言》基本内涵。通观七篇序言,一大外在特征是其经历七次变化,透过这七次变化的现象,注意到其内在的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原理。可以说,七篇序言20余年的变动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内在实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则始终贯穿其中。正如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那样,该理论原理是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绝不以任何个人的发明创造、也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与意志为转移。对七篇序言的“同”与“异”两个要素的考察与分析,有助于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深刻理解其理论品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