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保卫《资本论》?

2022-01-24 2481 0
作者: 学生智慧树 来源: 红歌会网

  编者按:《资本论》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一股“热研《资本论》”的浪潮。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恐怕就是,通过还原马克思的学术精神,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于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中国学科,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原创性工作内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项工作所实现者“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也!研究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域内的“《资本论》新思想”,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并且,惟其强有力,必能推动理论研究向深处进军。本刊希望顺应这一形势,适时推出专家学者的高质量“专文”,以期达到因时所需的抛砖引玉作用。

  摘要:沿着“学术保卫”工作路径,《资本论》应视为“科学作品意义的史书”。然则,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作为特别的学科方法(规定)予以处理,从中引出人类经济形态的认识论议题,即主体批判和客体批判。从客体的历史世界的发展角度,马克思《资本论》演绎了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并抓住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逻辑(形式)。同样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整全意义的批判概念在定义域上落入研究对象的“和而不同”中了,这要求我们重视对“身份”、“财产”并重的经济形态特性的研究。换言之,身份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规定性的“携手并进”,产品和商品的经济形式的“相互拱卫”,此是政治和经济的最为深远意义的相互“历史组装”的形态。在这一工作语境中,劳动批判意味着“双重性超越”:既历史超越“身份绑缚”,又社会超越“财产束缚”,实现彻底自由取向的发展。中华主体批判的路径为不可或缺的工作侧面,又或是社会主义运动之“涌泉之流”,整体看,这是“自为阶级”(行动主义主体)的历史形成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保卫;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体批判;客体批判;身份二重性;劳动二重性

  此文为拙著《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修订版(2017)的序言,为该著纲领性文字。盖因阐明了修订的动机和新增内容的研究着力点,使以下三层关系得以显露,即继承和发展、原创和学术创新以及中西方学术的工作关系。修如旧,订如新。但显然,这是具有民族蕴涵特征的“学术坐标系”的研究升级。由此,也可以说“重新研究历史”(包含三种含义:重新研究全部历史;逾越抽象历史观,把握具体社会历史类型;以“历史”为总的工作本位)乃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涌泉之流”。可见,“学术保卫”是《资本论》研究的应有之义。要旨在于回答什么是“保卫”,并确实从“保卫行动”中提炼出“中华学术”的最为直接的意义:继承发展——引领未来。为避免交流信息损失,以下除了依照必须进行的技术规范之外,并没有对原文做任何的改动或改进,目的是求取方家的不吝指正。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