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
一、《实践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毛主席经典著作《实践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实践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实践的产物。
土地革命时期,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路线、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都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
这三次路线错误,都和当时革命领导力量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脱离中国实际情况、反对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用马恩列斯只言片语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相关。
他们排斥并打击毛主席符合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教条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毫不考虑根据中国实际国情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路线以及他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的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政治军事战略和战术理论等等原创性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理论史特别是军事理论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是不被教条主义者所接受的。
而且,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力量极其薄弱,农民阶级为主要人口,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发展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组织、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军队、无产阶级领导的群众组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政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
毛主席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创造性的实行对农民群众开展“思想改造”的路线,通过大量的改造农民群众的思想,使农民群众在思想上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实现农民群众思想上入党、入军、入政、入团(群众组织,例如贫农团)。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的腐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农民群众的严重腐蚀,农民群众有严重的阶级意识形态局限,存在狭隘的经验主义、盲动主义,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用狭隘经验主义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农民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必须团结的最主要的同盟力量,纠正农民群众的这种思想局限,对于毛主席来说,也是极其必要的。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本质上都是主观主义,都是主观脱离客观、思想脱离实际。和主观主义作斗争,特别是和教条主义作斗争,是毛主席服务于革命政治实践的哲学创新的极其重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