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方法论智慧
序言:解答前所未有的难题的一篇光辉著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标志性著作。主席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道路,是主席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原创贡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主席首次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小生产规模最大、封建阻力远远大于欧美国家、无产阶级基础远远少于欧美国家、现代化程度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存在欧美国家所没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势力的这样一个条件远远比俄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更困难、国情远远比欧美国家更复杂的东方大国实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
列宁讲:“我们的欧洲庸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论我国革命》)可见列宁承认东方的情况比俄国的更为复杂,东方革命的特殊创造无疑也会比俄国更多。1928年,会见周恩来、瞿秋白的时候,斯大林也提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条件较俄国当时(更)为(困)难。”(《周恩来对斯大林同瞿秋白和中共其他领导人会见情况的记录》)可见斯大林也同样承认中国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差距悬殊、中国革命的困难大于俄国。中国共产党无疑面临着前人所没有面临的难题。
布尔什维克能迅速建立苏俄,离不开两个对他们极其有利的客观条件。那时他们是极其幸运的。
第一,布尔什维克幸运在了阶级基础雄厚。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产业工人规模大、集中在大工业城市。十月革命的时候,工人武装在规模上已占绝对优势。工人赤卫队和支持苏维埃的士兵有3万多人,装备也不输于临时政府的部队,而临时政府调动的部队则仅仅有3千多人。第二,布尔什维克幸运的遇上了一战。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严重激化国内矛盾,导致工人阶级和临时政府的关系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一战期间,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忙于外战,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忙于一战。这更是给了布尔什维克天赐良机。列宁说:“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可见他也承认十月革命的异常顺利、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
而近代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好运。
第一,半殖民地中国的工业产业极其薄弱,所以工人阶级规模极小、数量极少。当时的产业工人只有二百万,其在近代中国所占人口比例仅仅为0.5%(俄国工人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则是这个的20倍)。即使近代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残酷压迫、具有革命热情,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在城市形成优势、推翻军阀统治。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内战用了4年,歼敌170万。而中国革命需要25年,歼敌1100万(算上捍卫新中国安全的抗美援朝战争),其中解放战争3年就歼敌807万、超过了苏俄4年内战消灭敌人数量的4.7倍。可见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面对无产阶级基础薄弱、数量不足,而且需要面对和消灭的敌人也远远多于苏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