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秦始皇陵(回忆录)
1952年7月,我从西安市五区二校(现为北大街小学)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陕西省立一中(现为陕西省西安中学)。这是一所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完全停止后、同年12月9日由西安知府尹昌龄在西安府创立的新式学校。
我记得,当时的省立一中面积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大礼堂,门上写着“德智体美”四个大字,礼堂后半部的二楼上,有一架大钢琴,那是音乐教室。我们的音乐老师据说毕业于北京某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他曾组织校内外师生几百人排练、演出了全本的《黄河大合唱》,我喜欢音乐,分在了男高音声部。一个初中生,能有机会参与这样伟大音乐作品的演出,心里特别激动。
我们的班主任是耿竞雄老师,他工作十分负责,学习极为刻苦。我记得,每天清晨到校,都可以看到他在户外朗读俄语的身影。当时,党和政府对我们贫民子弟十分关怀,每月我可以领到6元助学金。在建国初期物价水平很低的情况下,6元钱可管大用了!省立一中有许多课外兴趣小组。我参加了米丘林(俄文Мичурин苏联生物科学家)小组,进行巴甫洛夫(俄文Павлов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条件反射等实验。例如,在给兔子喂草时摇铃吹哨子,这样以后兔子一听到铃响、哨子声,便会跑过来吃草。这些实验,使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少年,居然爱上了生物学。当时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科学家。
1955年7月,我初中毕业,到陕西渭南参加了中考,考上了武功农业学校林科,我学的是“造林专业”。农校在武功县杨凌镇。我们造110班里40多个同学全是男生,没有女生。我当时14岁多,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除我之外其他同学基本来自农村,年龄比我大,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中竟有不少已经结婚了。
那时党和政府对我们中专学子非常关心,不但不交任何学费,还管吃管住每月发零花钱。我们在武功农校只上了一年的课程, 1956年7月我们林科便奉省林业厅指令,合并到了省立郿县林业学校。
郿县林校创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据说解放前就有德国的林业老师来这里教过书。1953年经省政府批准,定名为“陕西郿县林业学校”,地址是在关西古镇—齐家寨。每次从西安家中去学校,下火车后还要坐木船渡渭河,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或牛马车可坐,只有步行30多里路才到学校驻地齐镇。第一次去郿县林校上学,在步行的路上我还出了个“洋相”:看到路两旁长势喜人的烟叶,我不认识,竟然对同行的几个同学惊叹道:“啊,这里这么多美人蕉!长得好茂盛呀!”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