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得群众受苦,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山东曹县籍老八路蔡文清同志回忆日军残酷的“三光”政策,说:
“第一光,日军侵掠我大小城镇和村庄时,不分男女老少,见人就杀个光;第二光,粮食畜禽抢个光;第三光,房屋、家俱烧个光。”
13岁的蔡文清同志,当年还是个“小孩儿”,拽着姐夫的衣襟,告别姐姐和不满月的外甥,俩人一起参加了八路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不断向冀鲁豫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攻和大扫荡,蔡文清已经是位老资格的小八路了,在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印刷四所当印刷工,负责印刷“鲁西票”。
所谓“鲁西票”,即“鲁西银行币”,是由我鲁西抗日根据地鲁西银行发行的抗日货币,主要用于军政日常供给,农村贷款等。
“鲁西票”
抗战期间,除了刀枪的战争外,我军和日伪顽还进行了货币的战争,这就是在各根据地驱逐日伪货币和国民党“法币”的斗争。凡根据地内一切交易和债务清偿,均以本区唯一合法货币——我根据地发行的抗日货币进行流通和结算。说白了,经济命脉必须自己掌握,决不能依靠于敌人的“仁慈”和“朋友”的“靠谱”。
鲁西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共鲁西区党委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及一二九师共同创建。起初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后于1941年7月并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主要是今天山东、河南交界处的郓(城)、寿(张)、阳(谷)、范(县)一带。
小蔡所在印刷四所住的村庄,距离日伪据点只有二十余里,就在敌人眼皮底下。一望无垠的鲁西南大平原上,要想生存下来,不断与敌斗争下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敌人星罗棋布的据点和公路网络,还有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很快集结起大批武装力量,随时随地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每逢此时,前方后方就没有了确切的战线,军与民,干部与战士,战斗单位与后勤单位,一样要面对鬼子“工匠”精神的一丝不苟“大考”。
在这一地区,我根据地周围的日军计4000余人,伪军4000余人,顽军7000余人,共计1.6万余人。敌军常以东线为主,每年对我根据地进行春、秋两季较大规模(三至五千人)的“扫荡”,秋季一般较春季规模大,时间长(有时长达1个月之久)。日军通常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扫荡”战术,由陇海铁路沿线的开封、商丘、徐州,拉起大网,一路往北,与济宁之敌南北呼应,对我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进行“分进合击”,而后在根据地中心区反复清剿,妄图达到彻底破坏我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正在“扫荡”的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