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政研室调研报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样本——塘约村脱贫致富调查》
原编者按:经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同意,现将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样本——塘约村脱贫致富调查》调研报告刊发,供大家学习。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于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最关注的工作之一是贫困人口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不能脱贫致富?怎样迅速脱贫并持续增收致富?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说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塘约村曾是全省最贫困的村之一,全村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1亩,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2人。2013年,塘约村人穷村也穷,村级集体经济只有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786元,有贫困户138户600人;“三留守”现象突出,空心化比较严重,最多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由于种地不赚钱,三分之一以上耕地撂荒;生存环境较差,“破石板、烂石墙、泥巴路、水凼凼”是其真实写照。2014年以来,塘约村党总支在村总支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村社合一”,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带领农民调结构、办企业、闯市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塘约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迅速由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200万元的小康村,实现了弱鸟先飞、至贫先富,成为十八大以来全省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
一、抓党建,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引领。”“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塘约村总支书记左文学高中毕业,年轻时打过工、搞过养殖、当过会计,家里办了个木材加工厂,赚过钱也亏损过。2002年以来,左文学一直担任塘约村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和创业的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靠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也改变不了村里的贫困面貌。2014年6月3日,一场洪水冲毁了村里的部分房屋和道路,让塘约村雪上加霜。在这场洪灾中,塘约村支部带领村民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灾后的第三天晚上,左文学组织村支两委11位成员共商塘约出路,深刻反思这些年全村增收乏力、许多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原因。这11位成员都在外打过工,也奋斗过,但没有人靠打工富起来,反倒不能照顾家人。痛定思痛,穷则思变。他们深切感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组织的战斗力引领,把村民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致富。这一想法和群众的想法不谋而合,洪灾后两三天就恢复了正常生产和生活,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塘约村党总支因势利导,把准群众求变求发展“拔穷根”的心愿,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一是实行村社合一。2014年6月8日,塘约村经86个村民代表投票表决,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为引领、村集体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村支两委与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作社下设的农业生产组、建筑公司、运输协会、妇女创业联合会等,都明确一名村总支委员直接负责。2014年7月,塘约村成立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对土地和村集体财产进行确权颁证,明确权利归属,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全体村民户户带股入社,土地以田每亩700元、地每亩500元、坡耕地每亩300元计算,按500元一股入股,共有5320股,收益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照3:3:4的比例进行分成。2016年,村集体及合作社分红121.5万元,村民共分红81万元,分红最高的达8960元,最低也有1840元。合作社为贫困户额外赠送15股,增加他们的分红收入。贫困户周贵友家里的田地加起来只有1.2股,现在加上集体赠送的15股,共有16.2股,按照每股“保底分红+增值分红”每年可得1万多元,在合作社务工月收入有2000多元,实现了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二是严格绩效考核。全村有43名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17名入党积极分子。2015年4月成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其中一个党支部建在合作社。采取“党总支管全村,村民管党员”的办法,强化党员绩效考核,党员每月满分10分,全年120分,记分内容涵盖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5类40多项,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每月进行测评打分,年终对超过80分的党员比照组长报酬给予奖励,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连续3年考评不合格者将劝其退党。对村干部实行百分制考核,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占50%的权重,年底村民组长和全体农户的测评分别占30%和20%的权重,综合得分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依据,少1分扣300元。2016年,有个别村干部就被扣了1万多元。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全村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土地统一规划、村干部统一使用、财务统一核算、农产品统一销售、美丽乡村统一建设、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七统一”,更好配置资源,提高发展效率。加强对村民的管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颁布了九条村规,把违反村规的村民纳入“黑名单”管理,给予3个月考察期,考察期内不能享受任何惠民政策,考察期满经村民代表会议测评合格后,才能恢复有关权利。由于干部带头、党员带动,重塑了全村的社会秩序,调动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塘约村中心广场的高等级公共厕所,用招标外包的办法至少需要60万元造价,但他们只花了10多万元购买建材和设备,由村民投工投劳建成,实现“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二、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2014年前,塘约村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有村民算账说,玉米每亩产值在600元左右,除了成本还要亏200元;水稻每亩产值在1300元左右,除了成本最多赚500元。全村干部群众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塘约村树立抓产业就是抓扶贫抓发展的强烈意识,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长短结合、地上地下结合、林上林下结合,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主打产品。
一是选准特色产业。从周期短、见效快的香菜类、叶菜类、茄果类、菌菇类蔬菜入手,加大种植规模,成立四个农业生产专班,专班共有80人,季节性用工300多人,还吸引了外村20多人来打工。班长年薪5万元,实行“定产值、年薪制”管理,完成不了产值的扣年薪,超过产值的以超出部分红利的30%进行奖励。全村发展香葱600亩,每亩净收入4300元;韭黄270亩,每亩净收入1.1万元;西红柿大棚16亩,每亩净收入8500元;莲藕450亩,每亩净收入3000元;芹菜500亩,每亩净收入7800元;羊肚菌150亩,每亩净收入1.5万元。种植的500亩晚熟脆红李、500亩核桃也即将挂果。农民在合作社劳动获取务工收入,水田一天100元,旱地一天80元,最低月收入有2400元。今年按照700元/亩、5年的期限,流转了隔壁大屯村600多亩土地。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围绕“水果上山、苗木下地、科技进田”,2017年6月,合作社引进了山东的蔬菜种植企业,在平坝区注册了绿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净菜包装系列。已建成种植大棚2个共30亩,观光大棚1个16亩,由区里采取招商引资奖励的方式补助三分之一。第一年企业自行生产,合作社参与学习技术;第二年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按投资比例分红;五年后如果企业不再经营,资产归合作社所有。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在平坝区农业局等部门指导下,成立了农业技术团队,运用土地分析检测、新品种试验试种、现代水肥技术、现代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手段,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立了农机服务队,集体购置1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把工厂标准化生产运用到农地里。正在建设库容200吨的冷库,将为农产品冷冻保鲜、错季上市打下基础,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
三、办企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产业培训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让更多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随着种植业的规模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塘约村的农业用工自然减少,出现了富余,就得为这些富余劳动力寻找其它就业门路。之前,全村搞建筑、跑运输的村民很多,但缺乏组织管理,经营分散,形不成合力,没有市场竞争力。塘约村把有特长的村民组织起来,加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办企业,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保障了全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50余人,“三留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一是组建建筑公司。2015年4月,塘约村注册800万元资金成立建筑公司,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涵盖水泥工、粉刷工、石工、水电安装工、室内装潢工等工种。经过平坝区政府有关部门培训,120多人通过资格考试获得建筑技工证。今年上半年,建筑公司承包了村里的3条机耕道,建设项目共300多万元,材料成本、人工工资、利润各为70%、10%、20%,利润的2%上交合作社作为管理费,余额作为公司积累。建筑队小工120元/天,技工200元/天,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谷掰寨王学英的丈夫因病去世欠债6万多元,家里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10岁,仅靠一亩五分地无法维持生活。她在村里的帮助下新建了房屋,建筑公司成立后她第一个报名,每天有工资120元,加上合作社的股份分红,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持续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是组建运输协会。把村里有货车、有驾照的30多人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协会,没有车但有驾照的由合作社出面担保给农户贷款购车,村里有机耕道修建等业务时,优先安排给本村运输协会。推选一名队长,对村里的运输业务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避免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村里对运输收入不提成,车主自负盈亏,发生车祸由自己购买的保险进行理赔。开大型车每月可收入3万元,中型车每月可收入1万元。32岁的“农二代”彭珍强不会干农活但会开车,回村后合作社为他提供担保贷款8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帮助他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承担更多业务,塘约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运输公司。
三是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由村妇女主任牵头负责,把全村50岁以下的30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多渠道进行劳务分流。平时在合作社获取务工收入,农闲时组织妇女到城里开展保洁、家政等业务。近期就到镇里的“三馆一中心”做了两次保洁,共获得1万多元收入。有时参与村里统一组织的红白喜事服务,获取一定酬劳。在塘约村的制衣厂和中央厨房建成后,她们将进入制衣厂编织毛衣,或进入中央厨房进行净菜分拣包装。
四是注重招商引资。由平坝区统战部联系、村里提供厂房的电子厂即将建成,将吸纳本村更多劳动力进厂。电子厂的工人第一个月工资1500元,以后每月按计件0.5元一个,0.3元归工人、0.2元归村集体,预计月收入2500元到3000元。此外,村合作社与贵阳中瑞阳光旅游运营管理公司正在筹建塘约旅游运营管理公司,正式运营后经营效益51%归村集体所有,49%归中瑞阳光公司所有,将有力助推塘约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闯市场,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产业的发展,市场是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塘约村里有一些种植大户,以前就在外承包土地种蔬菜,赚了钱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在塘约村党总支的感召下,返乡支持家乡发展。他们深知,如果在家门口的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小,产业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后,农产品卖不出去,出现大规模的积压滞销,又会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际上,塘约村在实现农产品统一销售之前,村民只能背几十斤产品到几里外的集市销售,不仅误工,还要交管理费,价格随行就市,等着别人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根本卖不起好价钱,也没有多少赚头。为了把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卖出好价钱,塘约村在组织农产品生产的时候,就与拓展市场同研究、同部署,努力在市场方面作文章。
一是做好市场预测。合作社专门组建营销队伍,聘请当地种植能手为合作社生产技术负责人,根据生产和销售经验,研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走向,谋划年度主打产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种植方案,合理规划种植品种、规模及上市时间。如今年预判市场上羊肚菌的产量过大,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和对接企业后,考虑改种香菇。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合作社在贵阳石板哨批发市场设点,与平坝区的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直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开展农校对接,负责向周边学校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提供新鲜蔬菜,主要品种为莲藕、西红柿、白菜、蒜苗等,一年合计增收200多万元。合作社买了几辆二手三轮车,8个人两人负责一个点,每天凌晨三、四点,负责将蔬菜送到配送中心。
三是注重错季销售。农产品反季节上市是塘约村在实践中总结的“法宝”。根据农产品上市时间决定价格的规律,采取延时播种、错时上市、阶梯上市的举措,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有效规避了市场产品一拥而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如今年10月莲花白开始阶梯式上市,确保每月都能有新鲜产品,按照市场价0.5元/斤,每亩最低收入也能够达到2400元。目前,已经注册“塘约”牌商标,将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增强品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塘约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富起来,得益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大批强农惠农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好的带头人;核心在于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行“村社合一”,打造“股份农民”,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根本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就地就业、持续增收、共同致富。总结推广“塘约经验”,对于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要坚持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塘约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塘约村把夯实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建强村党组织,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村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更加坚强有力地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脱贫致富。注重从当地能人中选拔村干部,促进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二要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塘约村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把产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立足当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产品,推进蔬菜、食用菌等短平快和绿色优质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研究产销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努力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成立建筑公司、组建运输协会、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注重招商引资等举措,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三要坚持利益联结带农户。这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塘约村的发展表明,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想脱贫致富是比较困难的。塘约村实行“村社合一”,村支两委承担政治保障职能,明确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收益占比,维护农民利益;合作社承担发展经济职能,通过发展产业、兴办企业,拓宽增收渠道。合作社带动农户入股参与发展产业,所有的贫困户必须参加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注重研究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利润最大化,农民参与劳动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实现了稳定脱贫并持续增收致富。
四要坚持培育内生动力。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塘约村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劳动、鼓励就业。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猪牛羊的做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 贵州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