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农民分化的差异
农民分化是指农民由一致性向异质性转变的过程,包括职业、经济、权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分化。其中,经济分化是主导,往往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分化。社会关系上的分化包括居住、消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诸方面。农民分化在社会结构上体现为农民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
同时,农村也有社会整合的力量,即将分化的农民整合起来,使得村庄社会不至于分化过大而解体。农村社会的整合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缘地缘关系。农民分化受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较大。血缘地缘关系在农民分化中起着中和的作用,它使经济上的分化不至于导致过度、过大的社会层面的分化。由于不同农村地区血缘地缘关系的差异,经济分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地区农民分化的程度也就不一样,大致有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之分,在社会层面进而表现为各地区农村阶层关系的差异性。
阶层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是由于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一种纵向差异关系,它体现为处在一定地位结构中不同位置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互动模式与行动逻辑。就农村而言,把握农村阶层关系的性质和状况,是把握农村阶层关系的真正内涵,理解当前农村社会问题与现状的前提。根据我的调查,我国不同农村地区阶层关系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有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与对立关系三种理想类型。决定阶层关系性质的根本因素是农民的分化程度,这三种阶层关系分别对应农民的低度分化、中度分化和高度分化三种分化状况。
一
农民的低度分化意味着农村的社会分化程度较低,阶层之间的界线不是很明显。根据农村调研经验,有两种原因可以导致农民的低度分化:一是因为村庄的职业、经济和权力分化不明显,二是即便职业、经济、权力等有较大分化,但由于血缘地缘关系的作用,相应的社会分化没有发生。这两种意义上的低度分化,都会导致合作性质的阶层关系。
就前一种低度分化来说,村庄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职业、经济和权力上的分化都不是很大,在一定意义上与传统村庄接近,但事实上又已经出现分化,有阶层的影子。这是大部分山区村庄的生态,它是小农经济加打工经济的典型,家庭中通过代际分工将两种经济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家庭收入中的60%通过子代外出务工获得,40%通过父代在家务农获得。这样,家庭之间在经济收入和职业分化上差别都不大。同时,村庄权力也没有完全脱离村庄,村庄政治精英多数也还在务农,与一般农户之间的分化不大,隔膜较少。因此,在这样的村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社会关系较为和谐。由于农民职业和收入的分化程度较低,农户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闲暇)的安排步调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农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这为他们之间的互助合作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