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走出迷信”的故乡农民为何“再次迷信”?
春节期间,政府号召“就地过节”,所以规划的故乡行程就取消了。今日回到故乡,三月和风,恰逢艳阳,到村落田畈到处晃悠,拍摄了一些格外具有对照意义的照片,看到很多“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对照,不由感慨系之。
作者|老田
后台编辑|侯米
故乡的那条小河,坡度不小,冲刷力强,带来的水土流失的隐患也大。
在毛时代集体农业期间,大队集合农闲时期的劳动力,投入巨额工作日进行了整修,与此免除了大部分隐患。自从集体农业解散之后,不要说花大功夫去兴建同类工程,就连维护所需的“岁修工程量”,也组织不起来——维护工作量也远大于组织能力与投入上限,其结果,就一路衰败至今。
毛时代工业不发达,农民很难得到钢筋混凝土,为了对抗河水冲刷,就只能够选择用“大石头”来垒防护工程——以石料自身的巨大自重,去提高工程的抗冲刷能力。而选择大石头带来的问题是:
单个石块重量会大大超过个人最大搬运能力,只能够以多人合作方式搬运,而在没有机车搬运的情况下,人工搬运成本会上升好几倍。
通常而言,如果50斤左右一块的石头,一个壮劳力可以挑两块走路,如果一块石头超过200斤,4个壮劳力抬着走还很费劲。所以使用大块石头垒工程,不管是搬运还是堆砌,都格外费工,要完成同样数量的石方工程量,所付出的工作日,就非常非常多。
正因为如此,旧时代即便有大善人对这一类工程有兴趣,也往往视为畏途,故,在毛时代之前,小河流水基本上属于放任自流状态。无他,有效的防护工程需要的投入过多,超过最大筹资能力的许多倍——不管是以慈善还是别的什么方式,都不足以把投入能力提高到门槛目标之上。
分田接近四十年了(故乡是1982年秋后“抓阄分田”的),同样的投入能力萎缩又重新回来了。由此,集体时代的防护工程就处于持续的衰败之中,而小河流水又恢复了其“冲刷活力”。
上右图显示还存在着的部分防护石岸,依然存有部分防护能力。
上左图则显示出,崩塌的河段,因其失去防护能力,河水冲刷之下,河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凸向改道”趋势。
看起来,毛时代是最为另类的时代,不管是与从前比,还是与此后比,都是如此。最根本的差别是:毛时代的集体投入能力极高,由此人们能够把自己的努力,极大地扩张到“对抗自然的不利趋势”中间去。看起来,农民的理性与规划能力,是与实存的实际投入能力有关的,在投入能力低于门槛水平之后,相关的理性就会被“蒙蔽掉”。
投入能力大小是一回事,投入方向选择则是另外一回事,下面两张图的对照也很发人深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