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广俊:毕节一行,欢欣鼓舞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到云南搞南繁育种,就已经熟悉了在云贵高原大山里农民的生活了,每逢集市,山里汉子挑一担山柴,姑娘背一篓山果,老头儿在地上摆几把烟叶来卖,山里的出产太贫瘠,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山里来的人衣服上汗迹斑斑,气味扑鼻。我曾野游攀过那里的大山,农田零零碎碎挂在山腰上,连梯田都称不上。农民住在茅草房,有的房只是用木棍和柴草搭成的人字架。房中用石块垒成火塘,或用泥巴做成的火灶,用来烧山柴煮饭,烟熏火燎,屋里难以见到白墙壁。有句顺口溜形容那里农民的生活,养牛种田,养猪过年,养鸡换盐。其实养猪过年往往是农民的奢望,自己饭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来养猪。
读王宏甲著《走向乡村振兴》一书,得知贵州最贫困的毕节市已经整体脱贫了,我将信将疑。我有幸参加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等单位组织的毕节市农村调研工作,历时二十余天,行程几千里,走村进寨,串门农家,与乡村干部座谈,与驻村扶贫干部交心,所见所闻,感慨万端,毕节市真是脱贫了,那里的农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山里人也走进了新时代。
1980年前,毕节市没有几条公路干道,如今柏油路四通八达,水泥路村村通户户联。有位退休老支书告诉我们,当年他去县里参加三干会,要步行走两天,中途在另一个公社集体安排住宿一晚,如今坐车进县城只要40分钟。公路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外面的精彩世界,农产品运出去,城乡物质流通畅通了,村人也能出去打工挣钱了。
我们沿途所见,农民新房全是水泥钢筋结构,且多是二层楼,美观漂亮,经济实用。茅草房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大一点的乡村都建有广场,有体育锻炼器材。每个村都有卫生室,村医享受政府定额补贴,他们还有对慢性病人定期巡诊的任务,病人要在医疗册上签字确认,以备上级考核。大一点村里的小学依然保留,每个乡镇都建有中学,设施完备,只是到了高中才要到县城去就读。
毕节市虽然地处喀斯特地貌类型,土壤瘠薄,但年度1100多毫米的降雨量有利于草木的生长。沿途所见,山岭绿树成林,郁郁葱葱,馒头型、竹笋型、奶头型、平顶型各种山峰,峰峰相异,各有特点,观赏山峰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秀丽山头连绵不绝,与桂林的山岭景致有一比,不亚于草原天路的自然风光,别有一番风情在里头。这里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摄影家的天堂。但是山林里的野兽却不多见,我在黔西县参观一家养鸡场,鸡群在山林里散养,我问不怕狐狸黄鼠狼吃鸡吗?村民说,这里没有野兽吃鸡。我奇怪了,说,为什么没有狐狸黄鼠狼呢?村民答:六七年前,这里山头多是秃瓢,林木都被村民烧火做饭砍掉了,山林重披绿装只是近几年的事,哦,原来当地生物生态链还没有完全恢复起来,原来这就是扶贫攻坚带来的成果。是毕节市干部群众大干苦干,才恢复了绿水青山生态环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