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调研】山西某地区农村考察
一、 交通状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我考察的农村地区位于山西太行山脉中麓西侧,属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地势落差较大,地貌不像黄土高原中部十分复杂。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土石山为主,有分散的小块耕地,而因为黄土的缘故土壤较贫瘠。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因为植被十分稀疏的缘由,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没有河流,无法谈论水利,但本地属于海河水系,自古是贫水区,水源主要是孔山地表水。此地距离市区约八公里,距离县城约十公里,距省城大约一百公里。
上游有一火电站,建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为全县供电的作用。火电站附近有个堆矿场和水库,附近似乎还有个支部军营,可能驻扎着一个排。
村庄多沿山沟山坳以及迎风坡分布,基本上所有村庄至少有两条进村道路,有些路况十分良好,是柏油路面或是水泥路面,十分宽敞;但有些路况完全无法想象能有多恐怖——该土路的土路,该悬崖的悬崖,该过窄的过窄,该没护栏就没护栏的。
一条省级高速公路穿村中的沟壑而过,为出市的通道,这条高速的入口就在附近,煤炭公司在此地设立了中转站,水泥公司就干脆把分厂设在了这里,成为了全市的纳税大户。高速引道上,外省的大货车和挂车常年挤满两侧。
村子之间除汽车公路外,还有每村至少不下三条的人行道路同邻村沟通。
有一座中型的公路桥(公路桥与河桥相对),双向两车道,由本村的生产大队耗时一年半建成于1956年,据人所述,以前桥上有“农业学大寨”的石刻和毛主席刻像,虽被评为危桥,但仍可供卡车并排通过,收获时节常有农户晒谷。水泥硬化改造后两个石刻消失不见,桥身结构被加固。还有一个小型石桥是连接沟壑两头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据考证大约在民国初年,但没被文物局重视,只有村民对其自发保护。
农村内农户的交通以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为主,百分之七十的村民家中有汽车,但价位在三四十万的汽车占比十分小,仅有的一般停在各村村委会。卡车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而对于村民已经熟视无睹了。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十分罕见,仅于收获时有少部分农户从外边租借,且价格相对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而言很昂贵。至于大型的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整个区域都没有。
至于环境,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的地区屈指可数——或许是我没有考察到。空气质量常年在35~120之间,沙尘暴在春秋季十分频繁,工厂在环境局的勒令下都换用了烟雾净化,但这仍然不减排放量。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调,只有村委会重视,而村民丝毫不感冒甚至反感。但是村民也会自发植树种草。长期以来,村委也对林业有了足够重视,开始比较快速地发展林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