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调研】山西某地区农村考察

2021-10-27
作者: 赤色的星灵佐伊 来源: 赤色的星灵佐伊

  一、 交通状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我考察的农村地区位于山西太行山脉中麓西侧,属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地势落差较大,地貌不像黄土高原中部十分复杂。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土石山为主,有分散的小块耕地,而因为黄土的缘故土壤较贫瘠。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因为植被十分稀疏的缘由,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没有河流,无法谈论水利,但本地属于海河水系,自古是贫水区,水源主要是孔山地表水。此地距离市区约八公里,距离县城约十公里,距省城大约一百公里。

  上游有一火电站,建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为全县供电的作用。火电站附近有个堆矿场和水库,附近似乎还有个支部军营,可能驻扎着一个排。

  村庄多沿山沟山坳以及迎风坡分布,基本上所有村庄至少有两条进村道路,有些路况十分良好,是柏油路面或是水泥路面,十分宽敞;但有些路况完全无法想象能有多恐怖——该土路的土路,该悬崖的悬崖,该过窄的过窄,该没护栏就没护栏的。

  一条省级高速公路穿村中的沟壑而过,为出市的通道,这条高速的入口就在附近,煤炭公司在此地设立了中转站,水泥公司就干脆把分厂设在了这里,成为了全市的纳税大户。高速引道上,外省的大货车和挂车常年挤满两侧。

  村子之间除汽车公路外,还有每村至少不下三条的人行道路同邻村沟通。

  有一座中型的公路桥(公路桥与河桥相对),双向两车道,由本村的生产大队耗时一年半建成于1956年,据人所述,以前桥上有“农业学大寨”的石刻和毛主席刻像,虽被评为危桥,但仍可供卡车并排通过,收获时节常有农户晒谷。水泥硬化改造后两个石刻消失不见,桥身结构被加固。还有一个小型石桥是连接沟壑两头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据考证大约在民国初年,但没被文物局重视,只有村民对其自发保护。

  农村内农户的交通以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为主,百分之七十的村民家中有汽车,但价位在三四十万的汽车占比十分小,仅有的一般停在各村村委会。卡车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而对于村民已经熟视无睹了。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十分罕见,仅于收获时有少部分农户从外边租借,且价格相对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而言很昂贵。至于大型的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整个区域都没有。

  至于环境,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的地区屈指可数——或许是我没有考察到。空气质量常年在35~120之间,沙尘暴在春秋季十分频繁,工厂在环境局的勒令下都换用了烟雾净化,但这仍然不减排放量。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调,只有村委会重视,而村民丝毫不感冒甚至反感。但是村民也会自发植树种草。长期以来,村委也对林业有了足够重视,开始比较快速地发展林业。

  地质的话,大概在中朝准地台的沁水坳陷内,出露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奥陶系峰组为灰岩、白云岩和少量的泥质灰岩组成,侵蚀面赋存着山西式铁矿。有大量优质化工原料和水泥原料的石灰石,地底下还有铁矿石、高岭土、铝土矿、耐火黏土和釉土等,尤铝土矿质量高含量大,均在特一级到特四级。

  自然灾害也依旧落不下,旱灾于此处尤为突出,几乎年年都有不同情况的旱情。常见的旱情主要是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水灾也有时候会出现,主要是集中于七八月份的暴雨时节,或者是秋季淫雨霏霏,使得庄稼全都倒伏腐烂。此外霜冻灾害也是十分频繁。

  二、 农业生产情况

  地区内大部分耕地种植玉米,少部分为高粱、蔬菜、温带水果。蔬菜大部分用于满足自家需求,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仍在不断增加,玉米售出成为自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要论全部农户,他们有一部分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业,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出卖劳动力,即打工换取的薪水。

  至于玉米种植大部分为人力劳作,机械化水平非常低,这与农机的租借费用及农机数量较少有关。有少部分使用农机进行生产,但大多为农田承包商,拥有农机的农户仅有几户,加上地形限制,机械化生产并不广泛,人力劳作仍然是主要方式。

  由于较为干旱,所以根本无法种植水稻、小麦等大量需水的作物。但是在近几年对水利设施的修缮建造中,村委也是有作为的,整个地区300m以上的深井至少有五个。

  玉米成熟后的收割、晾晒、剥粒等工作,机械化水平亦是低下。

  玉米经人力收割,一般农户耗时两三天左右,农民需要长时间用镰刀收割秸秆,而使用收割机对于小农户而言开销过大,收割1亩地需要200元,且操作存在危险,由于对机械的不熟练导致一些受伤也并非少见,前两年就有被绞了四根指头的。大部分破碎的土地使得机械化无用武之地。

  农户生产的玉米一部分是用于出售,出售给收粮食的商人,比如一些地方粮站,稻谷是100斤150元,这并不是很高的价格,农民单纯依靠卖稻谷是无法获得足够的钱去购置农机以扩大生产的。而另一部分的粮食都是在养殖户手里,最大的几片耕地都是在养殖户的控制下,他们自产自销,把玉米作为养殖场的饲料。

  说到这里再顺便说说养殖业。

  养殖业是本地的农业支柱之一。本地以养殖猪为主,有养猪场十二户,还有养鸡场三户,养牛场两户,羊场(或是放羊的人家)有八户。全部都是散户,最多的养猪场也不过拖家带口六百头,完全形不成产业和规模。养殖场完全没有雇佣劳动(指的是签合同雇人)的现象,全部都是开办场子的农户在经营。最近牲畜价格十分低迷,所有户的境况都不如意。

  至于圈舍环境,虽然经常清理,但是看起来还是有些脏。完全没有什么看起来比较高级的机器,饲料喂养、温度检测和排泄物处理完全是人工,因为机械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负担。

  以猪为例,一头猪的养殖时间大约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卖出,而且过肥的猪销路还有问题。卖猪通过专门的中间商,当前的毛猪价格是4元一斤,这对于全地区的农户来说是完全赔本的买卖,卖一头猪要亏捌玖百。

  至于蔬菜的种植,几乎分布于各种路边小块空地和家门院前这样的小块土地上,成熟的蔬菜多供自家食用,基本不出售。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香菇和中药材等作物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只局限于两三个村庄),由政府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实际生产种植由村民进行。香菇在塑料大棚种植,用香菇菌种在木屑与腐殖土的混合物上,在阴凉的大棚里生长,一个香菇树可以培育出十来个香菇,一个大棚往往有上千棵“树”生产的香菇大部分用来出售,小部分会留在村里做“土特产”,给“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三、 土地情况

  几十年以来,由于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农村老人和小孩的留守问题,同时也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这些土地通常会被原土地使用人以转让的形式,承包给农村合作社,或是外地来的企业,用以建立养殖场等。

  由于大量劳动力流失,许多耕地被闲置,成为杂草丛生的原野,而更多的耕地则是被一个叫做“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和一些有想法的农户承包走了,承包者每年付给农户几千块钱,作为承包的费用。

  不同地区的土地承包商对土地的利用是不同的。一个村庄有一条国道途径,某企业在山上承包土地经营养鸡场,其养殖规模十分庞大,养鸡场工人为附近村民。养鸡场养殖产生的污水废物未经环保处理,便直接被拉走倾倒在不远处山坡,而该地区临近河流和水库,后被环保局整改,但养鸡场产生的异味仍困扰着村民。

  某个村子里,被承包的土地大多为种植业,种植小米、高粱和香菇,承包商拥有的大量平整土地使得机械化成为可能。

  一些地形巨为复杂且崎岖的地方,比如高速公路路桥途径地区,承包商大多经营林业和一些中药材种植等。

  在较为偏远的山村,承包商承包大片的山经营速生林,这种树长得快,被作为很好的木材来源。但频繁的砍伐也导致原本就不肥沃的山地土壤变得更加贫瘠,某些地方还因此发生山体滑坡。

  大的承包商往往利用规模效应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速生树的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在市场中也就让那些承包散户淘汰,沦为雇佣工人。

  粮食生产的“大吃小”现象今年也愈演愈烈,以大承包商们为主导的“合作社”,通过承包大片的土地,规模化种植小米高粱,再经过合理的包装和营销,如打出了“乡土人情老家特产”的口号,抢占了市场,使得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纷纷破产,被迫加入“合作社”,沦为“合作社”的雇工。

  随着“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对非粮食作物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集中到某些“合作社”手中,小生产者在市场中被不断排挤而破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