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来意:毛主席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即预见农村人口外流及应对策略

2021-10-25 2060 0
作者: 耿来意 来源: 乌有之乡

  毛主席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的预见是非常精准的,是难得的先见之明,他为此所做出的诸多战略对策,在当时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盲目流动,已经成了当今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它所造成的后果正在显现,在不太长的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显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达成一个共识,但可以肯定,毛主席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随着问题的愈加严峻,他的那些探索的价值越发珍贵。

  二十年前,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向时任总理写信,提出“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他在信中直言农民外流如“洪水”,“‘东风’大卡车没日没夜的满载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

  李昌平当年提出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农村人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时至今日,农村留守人员之中已经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甚至一些地方出现“空村”现象,用不了多少年,“几无可以耕种之人”的形势,已经严峻地摆在了面前。

  农村人口的减少,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已经注意到,并着手进行布局,以防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

  1959年12月16日,毛主席与学习小组成员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章,在读到教科书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时,毛主席说: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1959年12月24日至26日,毛主席与学习小组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杜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等章节,读到教科书的“全国通盘有计划地配置工业,保证在以往落后的农业地区建立新城市和工业中心,使农业接近于工业,从而消灭城乡间的本质差别”一句时,毛主席作了如下批注:

  “好,我们注意了这个问题,到处动手办工业。”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