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农村题材和农村问题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农民作家、工人作家和战士作家这样的称谓,但近三十年来很少听到了。我记得刘醒龙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农民作家》。最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打工作家,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诉求,反映打工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文学界把他们命名为“打工作家”,我有个老乡王十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这些人以前大多是农民或农民子弟,但现在的身份变了,社会上称之为农民工,是一个新的阶层。社会学家陆学艺把中国当代社会分为八个阶层,如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白领和富人阶层等等。至于工人农民,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的弱势群体,往往就是指这一阶层。人们常说中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毛泽东在《延座讲话》里也说过“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但这么多年来,曾经在新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农民作家、工人作家差不多已经消失掉了。所以我刚听说要开办“农民作家培训班”时,的确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农民作家以及工人作家曾经作为一个写作群体存在,这恐怕是新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她甚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构过程中,农民作家工人作家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对工农兵作家是非常重视的,为什么这么重视呢?我觉得除了意识形态的需要,还跟新中国建立以后,波及全社会的文化普及运动有关,在农村年纪稍大的应该都记得,当时农村和工厂有各种各样的夜校、耕读小学、文化速成班等,那是中国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得到巨大提升的一个时代;另外就是当时文化部门对工人农民的重视,那个时候,写农村写工厂,培养工人农民作家,成为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那时候几乎每个地方都会出现一些农民和工人作家。从中央到县市,都有一个卓有成效的工农作家培养机制。像作协、文联和群艺馆文化馆这样一些专业团体和部门,还有文艺杂志,都自觉地承担了培养工农作者的任务,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学培训班讲习班。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普及运动和培养机制,使得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工农兵作者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
怎样评价工农兵作者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命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学命题。需要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比如究竟如何划分农民作家,是指土生土长的农民身份,还是包括出身农村或者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后来进城成为专业作家和文化人的,例如赵树理、浩然以及贾平凹、路遥算不算是农民作家?等等,都值得讨论。在今天这样一个培训班上,对复杂的理论问题我们就不展开了。我觉得,大伙作为农民作家,在面对文学时,首先需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既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生活在农村的作者在文化素养上,在知识的结构上可能是短处,因为大家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资讯不发达,不像大都市和高校那样身处信息交流中心,对中国和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吸收得快,反应的也快。这就使许多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经验与感受。这样我们在面对写作时,肯定会有所局限。这种局限不完全是文化素养甚至是文学技巧问题,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认识,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文学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大家想学习和掌握技巧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班来掌握文学技巧不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真正的创作技巧,不是通过讲授得来的,它必须跟具体的创作结合起来才会有效。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或具有生长力的写作者,技巧恐怕只是第一步。尤其在这样一个正在发生剧烈震荡的社会,不仅仅是农民作家,包括一切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具备一种在广阔的背景下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能力。这将决定着我们的写作能否在更深层面上介入到这样一个时代,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