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要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2022-01-17
作者: 鱼翔浅底转贴 来源: 民族复兴网

  为什么,毛主席要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寒牛出栏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是跳出历史周期怪圈,二是新中国工业化所决定,三是农村农业本身发展需要,四是开创全新农村治理模式,五是农村需要共同致富。

  我们逐条来分析。

  ​1、跳出历史周期怪圈

  ​中国历史上都是分田上户,单干了2000多年,盛世王朝周期就是300年左右。前面50年,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到了建国100年左右,基本走向繁盛。第二个100年,就开始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失业流民逐渐多了起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朝廷锐意改革,抑制地方豪强,控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利益,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延长了和平稳定局面。

  如果土地兼并情况失控了,就会加剧社会分化与动荡,繁衍出各种疑难杂症,诱发动乱。农村是中国基层政权,是国家治理的终端,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能实现持续发展,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国家繁荣昌盛富强的基础。

  毛主席总结了历史经验,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跳出历史发展怪圈,所以建国后着手改革农村基层政权与经济管理模式,从农业互助组过渡到农业合作社,最后升级为人民公社。毛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曾讲过:“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毛主席搞人民公社,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 2、新中国工业化所决定

  ​当时,新中国国情比较特殊。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穷到烂泥底了。

  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感受不到穷困,只有了解近代史的人,或白手起家创业者,才能感知怎么回事。毛主席曾经讲过一段真实而沉重的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要完成中国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没有其它更好的法子。

  中国人不能完全学西方发展工业化(主要靠侵略与战争完成原始积累),也不能学苏联畸形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只发展重工业的路子。毛主席经过头几年经济建设探索,找到适合中国情的发展路径,就是依靠农业来孵化工业,完成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

  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产业转型,从过去农业大国,转型到工业大国。人民公社,从经济上讲,它是农村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总计9000多亿元的原始积累,平均每年200多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3、农村农业本身发展需要

  当时,农村农业本身发展需要。把农民团结起来,形成更大的力量,除了农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之外,还可以从事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础建设。

  毛主席时代,全国范围内,先后修建了84700多座水库,整治修缮了黄河、长江、河海、淮海、珠江等大型河流,还兴建了长达17万多千米的各种长短河堤,完成了覆盖全国的水利网络工程。除了水利工程之外,还有农机站、农业科技站、农村广播网、农村医疗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基础教育等。

  这些涉及农村产生与生活的各项工程,都是靠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提留、公益金完成的。当时国家穷,都要向农村拿钱去搞工业化、国防建设,哪里有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呢?

  全靠农民自力更生!

  人民公社之后,农村搞单干就能吃饱饭,核心原因是水利设施完善、杂交水稻推广、化肥普及使用,而这三个主要内因,是人民公社时期完成的。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把农村吃饱饭归咎于单干,属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开创全新农村治理模式

  开创全新农村治理模式。

  人民公社,集工、农、兵、学、商为一体,政经合一。

  从治理形式上讲,是姜太公“三宝模式——大农、大工、大商”的升级版本。毛主席对人民公社定义,就是强调在农村也要发展工业,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缩减与城市的差距。

  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其实就是城镇化布局,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农业机械化后释放了很多劳动力,全部去大城市不定是好事,要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人民公社要搞工业,创办社队企业。只不过这个宏大的战略,需要逐步完成。

  人民公社化初期,国家策略是城市国家工业化与农村社队企业化同步进行,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底子太差了,城乡同时发展工业不现实,不具备足够的资金与资源,所以早期农村办工业是折戟沉沙。

  后来毛主席调整了方向,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先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企业暂停发展。到了7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本身有了一定集体积累,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产生效应,毛主席又把农村发展社队企业的事情提上议程。

  在毛主席“五七精神”指示下,很多人民公社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社队企业。

  国内很多著名企业的前身就是社队企业、街道办企业,比如生产雕牌洗衣粉的浙江纳爱斯集团、福耀玻璃集团、美的集团等,其前身均是社队企业。人民公社模式,本质上要缩减与城市差距,做到城乡同步发展。

  机械工业部门加强农业机器的制造,大力支援农业,这是天津农业机械厂制造的大批脱谷机,阎明 摄。

  ​5、农村需要共同致富

  农村需要共同致富。

  中国农村广阔而复杂,有着她自身不可回避的特点:

  一是人口基数大,总体人口多;二是地域广阔,分布零散;三是方言不同,习俗不同;四是宗族文化,根深蒂固;五是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六是生活所需,只看眼前利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农村治理工作,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乡贤模式被人吹捧太离谱,其实弊大于利,容易滋生地方豪强,宗族势力,欺压弱势农民,把控基层经济与政权,后患无穷。

  毛主席就是洞察了这点,所以就是要彻底消灭这种依附人治的乡村管理模式。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农村治理想要解决本质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发展经济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为什么要共同富裕呢?

  因为农村存在一种隐隐约约的鄙俗,部分农民容易犯“红眼病”,看到某个人致富了会眼红,有人会积极学习跟上,有的就会暗地使坏,破坏生产与和谐,这是农村难于根治的痼疾。在农村搞过大型种植与养殖项目的人,就会有类似的深切体会。有些农民,平时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到了关键时候也会给你来几手。

  农村大部分农民,本身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什么资本,只有发家致富的单纯梦想。这类农民本质上都是好的,需要有个给力的致富带头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唯一办法,就是大家一起致富,只有大家都有钱,日子都好过,农村就会变得和谐基层治理就落到实处了。事实胜于雄辩,人民公社好处已经得到历史验证。

  如今,全国100强富裕农村,95%以上是人民公社模式,都是依靠发展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全国富裕文明农村的发展典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