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
“最重要的是‘干’,在改革创新中干!真正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日前,在重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上,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掷地有声地说。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实现集体有收入、农民能致富?近年来,重庆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坚守“为农服务”初心,把基层组织威信树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村产业和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重塑乡村经济基础,重构农村生产关系,在探索发展中“长”出体系、“逼”出办法、“磨”出路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强村富民。
“长”出来的体系
2019年以前,地处山区的忠县拔山镇高阳村戴着一顶“穷帽子”,全村耕地2984亩,共有857户2759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几千元。穷则思变,高阳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动员村民入股,第一件事就是建立1个种植基地,经营700亩土地,发展特色效益农业,2022年实现经营收入76万元。
随后,高阳村又打开思路,开办起农资超市、便民超市、邮政快递超市。“我们村离场镇集市远,村民以前买包盐,来回要花7元的车费。”村党支部书记刘桂淑介绍,村里自办超市后,村民购物方便还不贵,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村干部还会主动服务,送物资上门。
与此同时,高阳村以创新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带领村民为本村和附近村镇提供农机专业服务、农村宴席服务、仓储租赁服务等。35岁的刘桂淑凡事干在先、走在前,她跟着厨师学手艺,亲自上阵办宴席,“脸上一抹一把油”;报名考驾照,操作旋耕机、收割机,“成了熟练农机手”……一股勇往直前的闯劲,带领高阳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1万元。
在同处山区的巴南区鱼池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村民”在家留守。村党委书记文承军发起《云上鱼池》村歌创作,不仅凝聚起“老村民”的心,还串联起了“云村民”“新村民”“荣誉村民”,汇聚各类专家、企业家、技术人才等共同出谋划策,“四民”协力共兴鱼池村。文承军说:“‘新村民’‘荣誉村民’营造了新兴业态,重新发掘了乡村价值;‘云村民’则通过线上线下推介,盘活‘沉睡’的乡村资源。”
近年来,重庆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农民。今年,重庆把强村富民促增收作为“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的首要举措,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而这种基于自身资源优势“长出来的体系”,通过社会化的广泛参与,有规则、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具有接地气、能生长的强大生命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