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实现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所进行的关于收入调查的报告,有这样一些数字:
(1)收入约1000元(准确地说是1090元)以下的人口规模达到6亿人。
(2)以1090-2000元标准来界定中低收入者,则该群体的人口规模总量会达到3.64亿。
两者合计:6亿+3.64亿=9.64亿,也就是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9.64亿人,占14亿总人口69%,也就是2/3的人其实还是中低收入人群,其中包括42.85%的人不到1000元/月,这才是真实的国家生活状况。
再看6亿人都是哪些人?
(1)6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元的群体),来自农村的比例高达75.6%
(2)6亿人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比重为36.2%和34.8%,合计71%
还有一些数字,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虽然我们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但是,我们这只是解决了人们一些基本的温饱问题,距离让更多的人们过上小康生活,甚至实现共同富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统计的数字触目惊心,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村。
有人从最近在甘肃和青海发生的地震救灾视频中,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还是相当贫穷的。这种贫穷程度虽然要好于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前,但比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来,生活质量上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在解决这些地区农村人口的走向富裕的问题,要特别考虑这样几项措施,而且这几项措施是需要联合行动,齐头并进。
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的工作。现在看来,在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当地的政府有可能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效果看起来并不明显,或者说,走向富裕的步伐远不够大,速度也远不够快。当然,也有可能在如此贫穷的地区要用较快的速度提高人们的富裕程度,可能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毕竟这需要我们加大工作的力度。
我们更要认识到,要加大这些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力度,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农业生产方面来说,这些地区土地贫瘠,降水量低,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那么国家是否有必要在这类地区推广土壤改良,以及兴修水利设施的工作。至少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土壤改良还是兴修水利设施,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但是这样的工作是一定要进行的,而且也是一定要完成的。
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不可能在不短的时间内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那么农村集体经济就需要寻找另外的出路。如果当地发现了新的有巨大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这就能解决相当一大部分问题。如果暂时没有发现这类资源,那么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就需要开辟新路。例如,我们有些国有企业,或者有些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是否可以拿出一部分加工工序,请这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来承担这类加工劳动,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在这些地区建设分厂,利用这里相对充足的电力供应,来扩展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或者,那些大型企业所需要的某些零部件,放在这些农村集体经济去进行生产加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