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柱智:​乡村仍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推动资本下乡是政策误区

2024-03-12 636 0
作者: 夏柱智 来源: 昆仑策网

图片

  乡土中国在过去十年加速变迁,城乡关系迅速变革农民从农村向城镇流动成为主要的方向,乡村“空心化”明显。

  2024年春节,微博、新浪新闻联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了家乡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关于村庄空心化程度的。有30%的调查对象反映所在自然村为高度空心化的状态,44%的调查对象反映所在自然村为中度空心化的态势,高度空心化和中度空心化的村庄占比高达73.8%,而低度空心化和非空心化的村庄占比只有27%左右。

  村庄空心化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辩证认识。和一些社会舆论的观点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空心化” 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空心化并不是说,村庄已出现了无人种田、无人居住的普遍现象,政策更不能依据这种错误的事实制定。中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城镇化是近20多年的事情,农村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才几年。目前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约35%,也就是说,还有4亿多人常住乡村。其中约有一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并不多,却十分重要。

  留守人口的结构是“老弱病残+中坚农民”:多数是在农村养老的老人、进不了城的留守儿童、照料老小的妇女、身体病残的弱势人群,这些人口占村庄留守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有少数青壮年人口,一般也是中年人,五十岁到六十岁居多,他们抓住了农村有限就业机会,利用村庄农业、工商业资源获得一定的收入机会,这些是农村的“中坚农民”群体。

  因此,乡村依然很重要,乡村仍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从政策上看,当地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坚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大稳定”,坚持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保持土地流转的可逆性。在政策上,要警惕“无人种田”等话语流行造成的政策误区,警惕借此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经营乡村,挤压普通农户的生计。

  一、人口加速城镇化,教育是加速器

  乡村“空心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趋势。打工经济是农村人口流出的初始驱动力。2004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就超过了2亿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接近3亿。农民在20年前就认识到,“打工总比种田强”“不打工,死路一条”。目前农民工是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打工经济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农林牧渔业35岁以下就业人口占比为13.6%。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十分明显,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老龄化更为严重,达到了接近60岁。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