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雨:乡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全球南方为视角(上)
作者: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6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其所经历的苦难、艰难与曲折其实是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危机的投射,其崛起也是全球南方的典范——冲破了不平等世界格局的封锁压制。从20世纪发生在中俄两国的战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再出发来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正是较量的关键。在“历史终结”的意识形态迷雾消散后,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和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地位,更是全球南方关切的经典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突破资本主义全球化困境的人类发展之路:人民的全球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革命;“三农”问题;全球南方
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再次成为世界政治的首要议题。从这一角度看,需要重新把苏联、美国以及德国、日本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放在比较和并置视野,检讨“冷战—后冷战”结构对世界农业资本主义的影响,分析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俄乌冲突其实可视为这一过程的延伸。苏联农业现代化失败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我们也需要重新分析和评判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在冷战中的角色。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粮食武器”逐渐成就其世界霸权,但内部黑人民权运动、环境问题、对世界能源的依赖及其产业金融化,外部对第三世界小农的系统摧毁,以及苏东剧变后全球南北极化加剧等现象,都可视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道路的衍生,也正在反噬今天的美国社会。2013年,笔者出版《乡村与革命》一书,质疑了美国道路的“普世性”,否决了中国走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解构了新古典自由主义叙述中“美国式道路”与作为“普鲁士道路”的俄苏/中国道路之间“自由”与“专制”的二元对立。然而,这样的叙述正在死灰复燃,这也是我们今天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
与之对照,苏东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迅速完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并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代价却是深度“去军(重)工化”“去工业化”、国力衰退以及兄弟阋墙的代理人战争——俄乌粮食出口遇阻,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全球粮食危机加剧。“新热战”和“新冷战”阴影下的俄乌冲突与中美贸易战,前者体现为欧洲各国武器装备在乌克兰战场上与俄国的较量,后者对中国芯片等精密半导体技术和产品的封杀,也使“现代化”“工业化”这些似乎已经过气的20世纪的旧概念,重新成为当代政治场域中厮杀的关键词。其中围绕俄乌粮食禁运爆发的危机,更加深了粮食问题的政治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