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四):寄生在“六合彩”上的农村大龄单身汉
“何以为家”系列四
食物主权推出“何以为家”系列专题,四篇推文分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组建、生育困境及沉迷赌博等问题。这四篇文章都指出了农民工的双重困境:出于生计需要,要在城市工作却难以留在城市,因为要成家、抚育后代、赡养父母又需要回到乡村,可是生活习惯却已经城市化。
食物主权认为,仅把问题归咎于“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够的。新生代工友们与父母辈之间的观念分歧逐渐增大,找工作的难度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消费花样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代工友们的成家成本也在增大,家庭生活的安稳性、幸福感却在减少。看上去,他们在城市和乡村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却是一致的:资本的压榨。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市场竞争,生活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钱。乡村不是避风港,城市也不是理想的目的地。
在农民工家庭与个体的困境面前,既无法寄托于市场化改善他们的境遇,也不应该把这些困境归咎于他们自身。要打破城乡割裂局面,不仅要追求制度性改革,还要积极呼吁重建城乡共同体,让农民工们不至于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局。
导 语
3月21日的推文《何以为家(一) | 新生代农民工婚前婚后的变化与困境》中曾谈到大龄单身男青年会选择赌博这种消费形式来满足个体欲望。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从农村“脱根”以及在城市无法立足的“双重脱嵌”状况,大龄单身男青年组建家庭失败,与此同时他们又被卷入了消费社会的逻辑中,“六合彩”这一类的赌博既能填补闲暇时间,又能给长期压抑麻木的生活带来刺激。
杜煌这篇返乡观察进一步揭示了“六合彩”在乡村盛行的原因,以及大龄单身汉沉迷博彩的可能性解释及负面影响。
作者|杜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姜饼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家乡在云南东北部某县,今年回家过年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部分在外打工的单身汉,一年到头辛苦上班,回家以后竟身无分文,过完年甚至还要找别人借路费才能出去打工!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在外打工的同时,还在购买“六合彩”,打工赚的钱都输在“六合彩”上了。
壹
曾经风靡西南乡村的“六合彩”
大约是2003年左右,西南乡村刮起了一阵“六合彩”之风,几乎所有家庭都购买过“六合彩”,区别仅在于买多买少。作为一种博彩形式,“六合彩”抓住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其设置的购买门槛极低,仅需1元钱就能下注,隔天马上开奖,并且赔率极高,达到惊人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