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建立适老型农业农村制度
摘要:当前“三农”政策和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三农”政策目标与最需要农业农村就业获利机会的农民弱势群体不适配。农业农村不仅是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农民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中老年农民的基本保障依托,而且是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未来应当将适老型农业建设放在重点位置,通过建设适老型农业,将有限的农业农村获利机会留给数量庞大的农民弱势群体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只有将最为弱势群体的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具有基础。“三农”政策目标不能简单地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分解出来,也不应从强国目标中对标对表出来,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强国目标。也就是说,“三农”政策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当前农业农村政策比较庞杂,大的方面讲,有三种农业农村政策话语体系,即乡村振兴、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这三种政策话语体系有很多交集,学界和政策部门也试图在厘清三种政策话语体系的情况下,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清晰的实践方向。从笔者最近几年在全国农村调研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对三种“三农”政策话语的理解差异很大。
学界和政策部门大多是从目标、概念出发来推导“三农”应当如何实践,地方政府“三农”实践要符合上级需求。自上而下、对标对表应当是最近几年“三农”政策的主导方式。笔者认为,对标对表、自上而下理解“三农”政策存在严重的形而上学,是造成地方实践困境的关键。
以下讨论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谁在种地的问题;第二部分讨论学界和政策部门关于“三农”政策的主流理解;第三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进行辨析;第四部分讨论当前“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讨论如何建立适老型农业;第六部分是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展望。
一、谁在种地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三农”问题的基础都是必须保证粮食安全和服务于农民生计。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两大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旦粮食不能自给,中国现代化就有可能被卡脖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中国农村耕地要防止非粮化和非农化,中国19亿亩耕地大多数要用于种粮,以确保粮食安全。即使城市化率超过70%,中国仍然还会有四五亿农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农村的农民以及进城可能失败返乡的农民工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弱势群体的生计问题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