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超:乡村振兴,要从理解乡村开始

2025-01-01 331 0
作者: 陆超 来源: 新乡土

陆超

(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乡村振兴分会会长)

 本文刊于2024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10版 解放书单

  “小农经济、老人农业是一种落后经济形态,应该尽快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农民的宅基地是沉睡的资本,应该尽快全面激活,进而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农村富民产业,以此提高农民收入。”

  在大众潜意识甚至是很多专业人士的认知中,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很有市场的“三农”观点。然而,在“华中乡土派”领头人贺雪峰眼里,这些反而是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需要警惕的误区所在。

  担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的贺雪峰,是“华中乡土派”的领头人和代表学者之一。他长期从事农村调查和乡村实践,已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20余部学术著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乡村的视角: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若干问题解读》(以下简称《乡村的视角》)正是一本拥有系统思维、动态推演、全局视角的好书,该书亦是贺雪峰多年农村研究学术成果与独特见解的一次凝练汇总。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提炼《乡村的视角》的精髓,我觉得它们是:

  第一,全局视角。

  贺雪峰研究乡村问题,但他跳出了从“三农”看“三农”。他把乡村振兴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角镜和大框架之下。

  他认为,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城市、科技进步、尖端产业升级等方面。城市成功了,中国才能成功突破西方围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农业农村要服务和服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站在全局的视角之下,他认为当下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乡村振兴继续让农村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二是将国内主要资源用于支持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围。

  第二,动态思维。

  乡村振兴并非一味地给城市做配角,而是当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之后,再转过头来,集结国家强大的经济能力用于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乡村。

  所以,在建设时序上,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0年—2035年。乡村振兴是配合以城市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手段。“三农”作为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将在这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贺雪峰认为在这个阶段,中美竞争博弈将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必定会面临一个风高浪急的形势,而乡村振兴作为提供纵深、提供后方和提供缓解的手段,将极大地给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战略支撑。这个阶段的逻辑,也延续了改革开放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服务于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逻辑。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