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乡村纪事》序:发展集体经济的初心和时机从哪里来?
导 语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谁来带动乡村振兴?《乡村纪事》这本书的作者们扎根基层,以集体调研、集体写作的方式深入研究集体村庄,展示了新世纪以来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7个案例,为当下的乡村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借鉴。
本文是江宇老师为《乡村纪事》所写的序言,感谢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11月26日(周二)晚上7点,本书作者严海蓉、高明和丁玲将做客中信出版的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聊聊《乡村纪事》背后的调研经历。扫描正文的直播二维码,即可预约。
作者|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排版|童话
扫描二维码,即可预约直播
严海蓉、高明、丁玲等同志的著作《乡村纪事》全景展示了新世纪以来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7个优秀村庄。本书作者团队热爱农民、了解农村,又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积淀。这本书让人身临其境、格外亲切,因为这是作者们通过身沾泥土、脚踏大地的实地调研写出来的,说的是农民的心声,既有温柔的笔触,又有深邃的思考,给读者以“沉浸式”体验。7个村庄的实践,体现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普遍规律,揭示了新时代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让人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明前景。蒙作者垂爱,嘱托作序,我倍感荣幸。
在我们祖国的辽阔疆域上,有3万多个乡镇,69万多个行政村。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绝大部分村庄实行了包产到户,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类村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一类,是在农村改革的热潮中,有些集体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村庄,没有实行包产到户,而是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其中最知名的有河北周家庄乡、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等。这些村庄坚持集体经营,开“顶风船”,最初显得不合时宜,一些干部还因此承受了很大压力。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发现,这些村大部分成了当地的富裕村。如何评价这些村庄?长期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直到 2021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对此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指出“他们的做法也是符合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精神的”。
这类村庄,是延续历史没有中断的集体经济的“星星之火”,其中就包括本书中所写的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嘎措乡,这个乡至今保留着人民公社制度。嘎措乡平均海拔超过4900米,自然环境恶劣,但人均收入远高于西藏自治区各地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在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是雪域高原上的“红色明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