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的优势在哪里?看看河南七里营 | 国庆特辑
导 语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一本面向农村工作者的材料书,于1956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176篇材料大多数来自于1955年上半年,少部分来自1954年下半年,由各省、市和自治区报送的当地合作化、集体化案例经过筛选后组成。教员在1955年9月和12月分别为书中的材料写了104篇按语,可见其重视程度。这本书针对合作办社运动中出现的“动摇”思想和“一刀切”思想,提供了好的案例,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到来,凸显了群众中蕴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纪录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从这本材料书里选取了西沟村、新乡(七里营)刘庄、高西沟村、沙石峪村和大寨、林县等几个村庄地区的案例,分六集讲述了这些村庄和地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取得的巨大胜利,这些胜利成果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对当前的乡村建设仍将有所启发。
值此国庆佳节之际,食物君陆续推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纪录片的文字版介绍,带领读者们感受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农村的艰苦卓绝的运动。在自然条件艰苦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民群众通过凝聚成集体,治水修渠、整田种粮,改变了乡村困苦的面貌。今天推送最后一集——坚持不懈!
整理|Ripple
校对|旭晖
责编 | 阿大
排版|童话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视察新乡县七里营
摄影:王世龙
在黄河北岸的河南省新乡县,有一个乡镇叫七里营,有8万多人口和9万多亩耕地,长期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多数。七里营镇有48个自然村,完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但是它近60年的发展道路,却被称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毛泽东等四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七里营。2007年,七里营给国家交的税金已经达到了3.06亿,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五位。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如何解决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何使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所以,这里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新中国农村发展的试验田。”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农民如何尽快富裕起来,这些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新乡县七里营视察,他在七里营走村入户,与农民亲切交流,到集体农庄取经问计,对农民自己创办的幼儿园、公共食堂、机械加工厂、集体耕种的棉田和政治学习室很感兴趣。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