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毛主席的农村学说来提升乡村人气
摘要:笔者赞同红歌会网2月17日发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制造人气”一文的观点,笔者建议,提升与“制造”乡村人气,可学习借鉴毛主席的农村学说,通过就近城镇化模式与调整产业布局来引导农民工就近到房价低、房租低的小城镇打工定居,以农民工的定居化来促进农民工的工作单位与工作岗位的相对固定,这十分有利于农民工通过熟能生巧方式来学习掌握工作技能,随着农民工的工作技能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可造就大量乡土熟练技工,其收入也不断提高,越能在城市立足,越能促进其市民化。
笔者非常赞同红歌会网2月17日发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制造人气”一文观点,该文作者提出: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制造“人气”,总体要求是“两手抓”:一是吸引人,二是留住人。
如何做到“一是吸引人,二是留住人”?笔者建议可学习借鉴毛主席农村学说,用就近城镇化模式与调整产业布局用产业来“吸引人”,用造就大量乡土熟练技工来“留住人”。
一、毛主席的农村学说与二十大报告相关提法的暗合
知名博主“欧洲金靴”在去年12月一篇题为:“其实就是两个字:公平”博文中提到:在革命胜利以后的年代,毛主席的农村学说继续表现在强调发展农村区域的社会经济,强调社会改革真正所在地应该在农村,且强调城里的居民应当到农村去,和农民同住、同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荣誉。
毛主席还说,人不要都挤在城市里,积极的在农村发展工业,使农民就地变成工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问题。这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标准一定不要低于城市……每一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和高等学校,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
毛主席这番讲话中最关键一句是“使农民就地变成工人”,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就地”,换个如今大家所熟悉的说法,那就是就近城镇化,唯有就近城镇化,才可能“使农民就地变成工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和重大任务,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请注意二十大报告中这句话中“县城为重要载体”一词,为什么不以大中城市为重要载体?而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恰与主席“使农民就地变成工人”思想暗合,提法虽不同,但含义相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其目光远大,高瞻远嘱,半个世纪前就提出这个想法,所以毛主席的农村学说至今仍有很强生命力与学习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