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引经据典有多精妙?你可能想象不到
众所周知,毛主席特别善于引经据典,每个典故都应用得恰到好处、活灵活现,便于听众加深理解认识。但毛主席的用典很零散,内容又高度凝炼,究竟这些典故原型是怎么讲的?对于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说,就一知半解了。
因此,有人就将毛主席著作中的典故给挑了出来,整理成册,并附上相应的故事来源,组成《听毛泽东讲古今故事》一书。
我初看这本书时,被它的结构给吸引了!每个故事章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毛主席的讲述原文,有的典故毛主席多次引用,也一并收录;第二部分是听讲参考,以简短故事把典故来源给讲述清楚。看起来就像是毛主席在讲一个个古今故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毛主席讲“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
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就知道,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王”,他打败了自己的弟弟公子段之后,顺利继承家业,反过来又带兵抢了周天子的小麦,使整个东周王室在诸侯中威名扫地,加速了周王室的没落。毛主席说他很厉害,国内国外通吃,就是这个原因。
又比如:毛主席说“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在这里办过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可是他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他的学生樊迟问起他如何从事农业的话,他不但推开不理,还在背后骂樊迟做“小人”。现在他的故乡人民办起了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过两千多年仍然贫困的人民,办了三年合作社,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开始改变了面貌。”
毛主席这段话,主要是赞扬当时农村合作社的,引用孔子说教樊池的例子,是出自《论语》的一个典故: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池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绝对是孔子的黑材料!大意是:樊池向孔子请学种地,孔子说他不如农民;樊池又请学种菜,孔子说他不如菜农,樊池就走了出去。没想到孔子竟然在背后说樊池是要做“小人”,只要你做的事情是上面所喜好的,人们肯定就会带着孩子来拜望你,何必要去学种地呢?这里的“小人”是指小人物,倒也没有骂人的意思,但孔子这段话的思想,却彻头彻尾暴露了他“惟上是从”的精英史观,对于劳动生产不屑一顾!
所以,毛主席说,孔子的故乡两千年了还是很贫困,拜孔子对人民又有什么好处呢?还不如成立三年就解决人民生活需要的合作社,更值得观光学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