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记忆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一细节让人铭记终生
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工作者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关门提高,这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家丁玲在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时说,《讲话》的“影响及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所展示的文艺运动“是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壮举’和‘伟业’,它的成就是突出的,经验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培养了一代人,今后还将继续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文艺工作者”。
毛泽东握手时的细节
1942年5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及延安文艺界各单位被邀请的代表均于文艺座谈会规定的1点半之前赶到了中央办公厅楼下的会议室。
对于一次大型会议,主要领导人的入场只是会议程序的一个细节,但在这次会议上由于毛泽东入场给每一位与会文艺家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这一细节竟成了许多人言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实况的经典细节。
著名电影剧作家于敏回忆说:“座谈会的第一天,毛主席出来以后就与每个人一一握手、问候、致意。他握手是真诚的,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礼节。他握手时握得很紧,而且用眼睛真诚地看着你。”
◆1940年,于敏(左)与好友在延安留影。
于敏实际上并没有在被邀请之列,他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参加的。2012年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时候,我在鲁艺戏剧系工作。1942年5月2日那天是个星期六,我和于学伟在鲁艺驻地的东山下散步,碰到我们的院长周扬同志从山上下来。他招呼我们跟他一起去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座谈会。这样,我们两个‘小沙弥’,跟着我们的院长就去了。这个会,就是意义深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于敏在那次采访中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为群众’,如何‘为群众’,这是主旨,条分缕析的所有论点都是围绕和阐明这一主旨的。”于敏说,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他积极地投入到群众中去,到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1949年,于敏编剧的电影《桥》问世,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4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
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的吴伯箫回忆说:毛泽东和同志们挨个握手时,“都有所询问或作简短的谈话。针对一个同志的特点说了什么有趣的话时,便引起邻座欢快的笑声。那谦逊和博大的气度,令人感到温暖而亲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