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厂实习:被要求接受17小时工作制 有内推名额被卖到2.5万元
2017年11月26日早6点,要上早班的唐博在学校宿舍水房洗头。晚班零点下班,但早班7点前到岗要求他必须在6点前起床。
2017年11月27日深夜2点,结束晚班加班的司马谈骑车走在回家路上。因为是实习生,他被要求按照劳务报酬而非“工资、薪金”缴税。
2017年11月16日,刘朔准备离开出租屋去上班。他栖居在单位附近月租800元的群租房里。房子15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住着近20个年轻人。
2017年10月29日晚,刘佳下班后正在等车。她所工作的西二旗,地铁站因拥挤而闻名。青年公寓每月2000多元的房租与她的实习工资相抵。
又一次,程佳被关在宿舍门外。
不到半年,她已经十几次“晚归”,每次都不得不叫醒不耐烦的宿管阿姨。临近毕业,她不是出去聚餐,或者唱K到忘记时间,而是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下班后,能赶上的只剩末班地铁——这条北京运营到最晚的地铁线路之一,到达学校附近车站的时间接近零点。
从大二暑假开始,程佳就几乎没有中断过实习,她投出过上百份简历。眼下这家“互联网大厂”是她的第六家实习单位,为了这次机会,她经历了3轮面试。现在,再坚持一个月实习就要结束。如果顺利,这将是她简历上最具分量的一笔。
这段经历甚至会影响她的求职。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企业更偏爱有实习经验的应聘者,75.4%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候选人实习经历视为加分项。
对正在准备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把学历看作一个“不可变量”,那么实习就可能是弹性最大、最重要的“变量”,甚至可以成为在就业市场上逆袭的“硬通货”。
实习越重要,高“含金量”实习岗位的进入门槛越高。如今,“985”“211”高校已经不再意味着万能门票,“一周到岗4天”“抗压能力强”“有相关实习经历”逐渐成为标配。
一家投行机构在实习生招聘启事上明确要求,候选人必须是“头部985高校”或者“QS前200大学”的在校生,能够“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实习时间需要“连续半年以上”。
程佳庆幸自己觉醒得足够早:就业激烈竞争的起点不是毕业招聘,而是实习。
1
上大学前,程佳期待大学的课余生活“有听不完的讲座、参加不完的社团活动,没课的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但这些最终很少发生,相反,“这届毕业生比较难”之类的文章总是出现在她手机上,尽管她清楚,这大多是制造出来的焦虑。
决定开始实习,是因为她“觉得必须做些什么,让自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