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996抱不平?那你是不知道8小时工作制的来之不易
近日,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在其中一宗典型案例中明确“996”(指“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早在2019年3月末,互联网公司程序员抵制996工作制度就一度冲上热搜,在一些企业,“996”成为常态;在一些行业,“白加黑”“5+2”成为一种工作氛围。
这一次,以这么高的规格指出996违法,“996”似乎很快将成为历史。
然而说到“996”工作制,网友并非一面倒地批评,也有人无奈、有人表示理解,称只要给够加班费,996没问题。
事实上,此前字节跳动关于“取消大小周”的调研中,就有三分之一的员工表示反对,有人坦承如果取消了大小周,自己每年损失10万元收入,“我当初加入字节,这部分收入是算在薪酬总包里的。”
一些自称字节跳动的员工在脉脉上发帖称:加班两天,我一个月的房租就有了,为什么不加班?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而按照“996”的计算方法,每周要工作72个小时,足足高出了法律规定工作时长28小时。很明显,这极大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对于劳动者的身心都会造成压力。
要知道,我们曾经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付出了多大努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复习一下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
随着工业革命快速铺开
工厂残酷、劳资矛盾紧张
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8月提出。他还提出了一个口号,“8小时劳动,8小时休闲,8个小时休息”。
罗伯特是八小时工作制的提出者,但真正将这一制度落实到所有人依靠的却是广大工人群众和工会的持续斗争,八小时工作制才成为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工时制度。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快速铺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卷入了这场浪潮之中。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农业时代,人们压根儿没有工作时间这个概念,靠天吃饭嘛,当然是有体力就上工,累了就歇歇,赶上刮风下雨干脆休假。
一旦从农民变成工人,工作的对象从土地变为机器,这事就变了。因为与人工作一段时间需要休息不同,机器是可以持续运转的,很多机器甚至必须尽量减少停机次数以延长使用寿命。
所以,在这种“人服侍机器”的工厂里,工人的上班时间被拉长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在当时的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