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大厂,是没法干一辈子的
6.30是2022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脉脉上大把大把的「大厂员工毕业」通知,不禁想起了2018、2019年互联网大厂搞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时那种万众期待的盛况。
万万没想到,短短三年,从万众瞩目发展到人人自危,无论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工作十年的中年人,全都瑟瑟发抖。
这也说明,大厂是无法干一辈子的,互联网员工从进行业第一天就应该有这个活儿干不长的预期,目标就是用十年挣到三十年的钱,并且给未来铺路。。
所以我们去互联网大厂工作,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抱着能干一辈子的心态,而务必要想清楚,希望付出什么,以及希望从大厂得到什么回报。
举几个例子。
年轻的开发
1、前端时间有个读者跟我说他在某电商做云计算,然后感觉形势不妙,于是出去面试了一轮,找到几个国有企业IT三产公司的位置,问我要不要去。
我了解到他还不到30岁,而且没结婚,家庭没负担,所以我建议他继续在大厂干几年,理由就是薪资足够高,干三年攒150万,然后直接在成都买个房,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上一道安全阀。
只要他的技术底子好,过两年同样是可以带着大厂的技术光环回三产公司上班的——毕竟IT三产公司的年收入并不高,趁年轻多挣点钱才是好事。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大厂挣到第一桶金,同时做好技术积累,以及让自己的履历好看一点。
中年架构师
2、我的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做行业架构师的同龄同行也萌生去意,但是他也不知道有哪里可以去。
我给他的建议,是千万别去同类型的互联网公司干同类型工作,因为目前看来,互联网公司做2B业务这条路,还是需要集团公司输血,难以自负盈亏;跳槽一时不慎,容易把自己的简历弄花了。
还是应该借助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和行业人脉,去找一些行业内的甲方,或者是产品比较强势的丙方厂商,抑或是多年深耕某些行业的乙方,去做技术、架构类的工作,这些地方是需要新鲜的鲶鱼的。
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么选择的。我换工作的时候,同类公司如阿里、华为的面试,我后来都放弃了,就是因为可预见的「来自公司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反而是神策大数据、永洪BI、弘玑RPA这样的强势产品厂商,还尚可一战。
因为对于我们这些40上下的老IT狗来说,想要的是互联网大厂带给我们的资源,包括客户资源(拜访过董事长)、行内知名度(中标、演讲)、客户认可(落地过项目)、行业理解和行业经验、行业人脉(招呼一声能找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