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的中间状态——广州康乐村的散工们

2022-11-19 3052 1
作者: 新港西路的牛牛们 来源: 心碎人聚乐部公众号

Ⅰ /康乐村概况

  康乐村是广州市海珠区下辖的城中村,属海珠区凤阳经济联社管辖。1988 年到 1996 年间,海印桥下的零散毛线、布匹摊转变为中山大学南门对面的零散摊位,中大布匹市场的雏形就此产生。2001 年到 2004 年,政府介入进行整治改造,部分商户搬入村民自建的临时建筑,部分制衣厂转移至邻近的城中村。顺应中大国际轻纺城等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需求,康乐村村民将房屋租赁给制衣厂作为经营用地以增加收入。外来工人为了工作方便,也租住在康乐村、鹭江村中。康乐村兼具生产、居住功能, 因此成为“中大商圈”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受中大布匹市场发展的辐射影响,康乐村内部呈服装制造业聚集的态势。在 2008 年以前,中国纺织业是以出口销售为主导的行业。纺织工业约 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内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 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1756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 30%。

2001-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市场购买力普遍性下降,部分国家甚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国际纺织品市场的需求萎缩严重。此外,危机引起的汇率变化加大了外向企业的报价风险和汇兑损失,加之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利润严重下降。与此同时,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使得大部分小微企业在短时间内资金紧张。以上种种结构性原因,导致了在金融危机当年,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压力增大,出口增速迅速下滑。

  康乐村内部的纺织服装企业多为单纯的加工贸易企业,对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康乐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巨大。在金融危机前,康乐村纺织企业主要从事外贸订单的生产,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很小,基本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淡旺季”区别。此时的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往往长期雇佣员工,且采取计时工资制。

  金融危机后,外单减少,康乐村纺织企业将主要市场转入国内,但国内市场有明显的“淡旺季”区别, 在每年 6、7、8 月,以及季节更替的间隙,订单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工厂无法接单生产,没有利润来源,因而也无法负担工人的工资。

  由此,康乐村的用工模式开始转变,主营国内市场的纺织企业纷纷放弃以往“长工—计时”的用工方式,转而采用“短工—计件”的用工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不在工厂内长期雇佣工人,只有在从批发市场等市场上游部门获取生产订单后,才按照订单所要求的生产种类、生产数量临时雇佣工人。在招工时与工人协商好每天的工作量与工资,并且在工人完成每天的生产任务后立刻结算当天工资。工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当脆弱、不稳定,且完全围绕生产订单展开。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