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乱谈中西医(下)
(请接“上”)
中医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是以自然规律寻求人生的“指南”,是永恒的;西医是科学,是技术,是通过化学改良或是改变物质使之对某段人生质量“改善”的技术,是随时可变的。中医西医“源头”不同,治则不同,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所以,“中西医结合”的内核是“优势互补”,而不是其它。中医是无法以现代科学的手段改善、发展和传承的。中医能成大器者,必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大智慧之人!
中医即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立论一开始就顶天立地,充盈于天地(宇宙)之间,人在其中与天地者和合且贯通(人亦是天地)。万事皆不出天地,所以,中医的立论是不需要所谓的发展的,除非大自然“天地人”结构改变。中医只需在运用中随宜变化就行。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在“自我”达到最大“和谐”后的实施。
而西医则不然,就像在平地上搞建筑,看着环境、摸着风向,仰着头朝天量高,一个方向的往上盖。一旦觉得不合适了,就“拆违、拆旧”,重新变化“模样”再来,即有了现代人们所认识的所谓发展。其实,西医是为了迎合眼前的某种状态,在事后用新的“不合适”(当时觉得合适)去取代旧的“不合适”,在自己制造的废墟上摞叠,至今也没有达到“天”的高度,更遑论顺应生命和自然了。说句到家的话,西医的“发展”是用新的错误,取代旧的错误。不过是新的错误和旧一样,得实施过一个阶段才能知道罢了。如此循环而已,永远达不到人类生命与自然的高点。
最现实的例子是药物,因为中药(本药)源于自然,“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中药自有史以来基本不变,只有充实和随机随适应用的变化(组方),对于不懂中医的人来说,这就是“守旧”“过时”。而真正的中医,却要耐得住寂寞,在“天地”间往复“遨游”,久而久之可得真谛。而西医在药品使用一个阶段以后,副作用明显显现,就要废除,要像“寻求刺激”一样,就会在实验室里进行所谓“发展”“创新”,重新研究更换新药。
我并不反对和排斥西医(西方现代科学),西医有西医的法则(不要强加于中医),也有西医的长处,西医能在短短的百十来年(20世纪初的“协和”理念始)中就能“称霸”中国医界,能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也足以证明了西医“长处”的优势所在。学习西医的长处,并非是“西化”,如果把中医全盘西化了,那还叫中医吗!现在医学界的最大“毛病”,就是把不能同类而语的中医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中医院还是中医院吗?倒不如说是西医的附属医院)。西医的迅猛壮大,也不能排除人有“弃深就浅”“避奥趋简”(中医深奥,非文化不成;西医简浅,有技术便可),为近利所诱而疏忽“根本”的弱点。我是希望中医在传承有道和发扬光大的前提下,中西医二者和谐共存,握手合作,体用互容,长短互补,摒弃攻击和排斥,共同造福于人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