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为什么中医学中未形成“经筋学说”
第五章经筋学说与中医现代化
五、《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节录,第10~32页)
第一章“经筋学说”总论
第七节“经筋学说”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经筋学说”是医家气功医师们的长期临床经验及根据中医理论的总结。它是基于中医学中有关经筋的论述及其病侯结合自身的认识而形成的。中医学的经筋系统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功能、生理、病理以及在适用针灸、按摩治疗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学整体观总结出来的,是一非常宝贵的医学遗产。从经筋循行路线看,它不同于现代解剖学的相应部分的论述(解剖学中的韧带、筋膜、肌腱等均属经筋系统),因为解剖学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
中医学运用整体观作指导,完全是从人体的功能来看待经筋,因而也从整体上认识了经筋的真正功能,即经筋是维系骨节、连络四肢百骸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每条经筋看,也同样具备这个整体性因素。所以,经筋的循行路线是以人体功能为依据而发现的。每条经筋均有其负责维系、连络骨节的范围区域,因而与人体的高度,四肢的长度有关,而且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中医学有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营卫学说、气血学说、气化学说等等,但经筋未成为其中一个学说,只是附属在经络学说之中,这是不符合经筋本身意义的。说明,经筋系统一直未被中医学重视。下面,就“经筋学说”的形成做一详尽分析。
一、“经筋学说”的形成
1.经筋的概念
筋及经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医著作中,马王堆医帛首先提到“筋”的概念,到了《黄帝内经》,对“筋”的认识已经相当具体与详尽了。虽在书中还有其他名词出现,如“宗筋”“筋膜”等,但对“筋”的认识已具独立性,总称为“经筋”,在《灵枢经》“经筋”一节,已对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病侯及治疗等全部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医学对经筋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黄帝内经》的认识水平上,并未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的病理病机,使之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系统的独立学说,反而仍然把它附属在与它不同功能的经络学说之中,形成了误区。
“经筋”之所以未形成像中医学其他系统一样都有自己的学说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医学未对经筋病变后的全部变化过程及原因论述清楚或不认识。某些著作虽涉及“经筋”系统,但均未给人们以十分信服的论据。如《中国骨科技术史》论及“经筋”时说:“在两部《灸经》【7】中论述的‘筋’,与经、经脉都不同,是有组织形成的实物。至于是指什么组织,则不可断言。”…“《灵枢》对十二经筋的描述,虽然是受了经络学说的影响,我们暂不所言其是纯粹机械推理的产物,但从现代医学的组织形态上来看,则难以理解了,且留待今后研究罢了”【8】这说明,中医学对“经筋”的论述,还带给今人许多疑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