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民心是红军永远的“根据地”

2019-07-02 4036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光明日报

  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新华社发
  
  湖南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纪律文化中心展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场景。新华社发
  
  人们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发
  
  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的红军养伤旧址。新华社发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新华社发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长征入湘时,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山》。在词中,毛泽东通过描绘湘南八面山独特的风光,揭示了长征精神的精髓要义。

  湖南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强调虽然山高险峻,但红军毫不畏惧,人过要昂首,马过不下鞍,表达了坚强乐观、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

  湖南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经历战斗最惨烈的省份之一,见证了“通道转兵”等历史性关键抉择。红六军团西征和中央红军初期长征,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都在湖南走过了艰难历程,写下了壮丽篇章。85年来,红军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代代传承。

  寨前誓师,踏上西征之路

  6月,湖南桂东县寨前镇,山风习习。金色阳光洒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旧址上,年轻母亲牵着学步的孩童从雕塑旁边走过。

  寨前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一个光荣的名字。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队85年前曾来到这里。

  77岁的黄维忠老人经常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散步。他抬头就能看到这座6米多高的纪念雕塑——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红军指战员威风凛凛。

  雕塑的深色石砖上雕刻着巨幅《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图》。黄维忠骄傲地说:“就是这儿,我们寨前。”

  1934年8月11日,这座宁静的小镇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萧克、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共9700余人。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7月23日,中央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苏区。8月12日,在寨前镇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举行西征誓师大会。

  寨前镇黄汉尤老人家中也曾接待过红军。“我听父亲讲,红军不肯住进家里,就在街上搭门板,睡在没人的祠堂里。”黄汉尤回忆说,“红军不但用银圆买村民的食物,杀了猪还请大家一起吃。”

  军爱民,民拥军,是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民心,是红军永远的“根据地”。

  8月12日誓师大会结束后,红六军团就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路。红六军团千里转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血战,付出了巨大牺牲。1934年10月,红六军团抵达贵州北部,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红军长征史》记载:“至此,红六军团胜利完成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先遣队的作用。”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