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香港教育局发长文!
17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表题为“历史教育所为何事?”的文章,强烈呼吁所有教育人士反思教育使命,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
全文如下:历史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香港的课程中,中学教育阶段分别设有初中及高中的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课程,让学生从探索过去人类文明的进程,认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从而培养对国家认同、世界视野,并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在研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固然要学习运用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从历史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有别于其他科目的重点,自有其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维度。近日,个别教师的不正确中国历史教学,部分教材的撰写方法,以及公开考试中的偏颇设题,均引起社会上极大的争议。
就这些问题,教育局详细说明如下:
认清基本史实 训练学生思维
历史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能够认清重要史实的基本内容。以鸦片战争课题及20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为例,于前者学生须认识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的祸害、清廷禁烟的过程、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等。有关的教学材料及教科书,必须清楚和准确交代史实。另一方面,历史教育的重要学习宗旨之一是让学生在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学生虽然可以认识其他立场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例如指称鸦片战争为中西文化冲突及英国拓展贸易结果的外国观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须清楚让学生知道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不平等的条约,以及在一九七二年,香港在联合国会议上被踢出殖民地之列等等重要事实,绝不能教学生以旁观者自居,或教授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观点。
历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全面的史实和不同角度的评论数据,并作出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辩,建立分析、判断能力,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但历史对某些事件已有强而有力的定论,选取的数据应正确反映该事件的史实,尤其对于还在基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这更为重要。故在中小学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士也应按学科课程要求选取有学者论述支持为主流意见的数据,以助学生从小建立人文、道德及历史方面正确的价值观。
优质考核题目 全面客观持平
有时这种方式也可应用在评核题目甚至是公开考试中,但有几方面的原则必须遵守。第一,该课题是基于历史研究属于有足够空间可供中学生考生讨论的史事人物。一些牵涉大是大非的题目,例如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完全不应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讨论其正面价值,也不可能有国家会放在课本,甚至试题中让学生讨论其利弊,这是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也是学生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考题可以要求考生评论某场战事一方失败及另一方取得胜利的因素,但这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然而本年的历史科文凭试,有题目考问学生是否同意在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利多于弊”。众所周知,日本于一九OO至一九四五年间多次发动对华侵略,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生。有人尝试合理化此命题,硬说此是开放题题型,考评技术层面可以容让学生得出“弊”多于“利”,甚或百害而无一利的结论,这是完全失焦的诡辩。实际课程和正常教学也不会与中学生探讨日本侵略为国家带来的“利”,而所谓“利”如何衡量?对谁人有“利”?与战争中人命伤亡怎可比较?接受外国的援助和被外国侵略是否可以说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较、互相抵销的“利”和“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